“老邻居,我们新家再见!”普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居民集中搬场

7月17日上午9点,天目西路街道普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现场锣鼓齐鸣、一片喜庆,搬场仪式在此举行。十余辆扎着红花的搬场车整齐排列在路边,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与不舍。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伟,副区长杨毅出席仪式。区建设管理委、区房管局、区规划资源局、天目西路街道、上海北方企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仪式现场,居民代表表达了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感谢,也道出了大家对民心工程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会领导为居民代表送上纪念品。随着杨毅宣布普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居民集中搬场正式启动,居民们在欢声笑语中告别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踏上前往新居的旅程。
半世纪守望终迎新生
“住了将近50年,真的舍不得,但心里更多是盼头啊!”
90多岁的李复巧坐在搬场车上,望着居住多年的小区,眼眶有些湿润。1978年,她与丈夫、小儿子一家3口以及女儿一同住进中华新路893弄4号1楼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在这里,她送走了出嫁的女儿、迎回了支内回沪的大儿子,家里一度要在客厅搭“阁楼”才能勉强住得下6口人。
同样难掩激动的还有耿志海,这位20多岁就住进793弄2号楼的老居民,对合用厨房的窘迫记忆犹新:“刚住进小区时,觉得房子有抽水马桶和灶间,很正气。但随着结婚有了小孩,房子空间就很紧张了。狭小的空间里,两家人炒菜时锅碰锅,根本施展不开。”
如今,改造方案里那个带窗的独立厨房,成了他最期待的空间。
据悉,本次普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涉及的范围为普善小区中华新路793弄1—4号、中华新路893弄1—6号、中华新路927弄5—6号及七证非居,皆是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公房,普遍存在厨卫合用、房屋漏水、电路老化、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居民们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十分强烈,对搬进新居有无限期待。
2024年10月25日,普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正式启动签约,当晚8点,签约率突破98.6%,项目正式生效,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老人激动得流下眼泪。
“那一刻就知道,苦日子终于要到头了。”耿志海说。
三十场研讨会
磨出“民心方案”
据了解,此次改造采用“拆一还一,原地回搬”的方式,针对居民们呼声强烈的诉求,区房管局、街道、北方集团和设计单位召开三十余场设计研讨会,针对每一个户型提出修改方案供设计单位参考,大到房屋开间、层高、朝向、楼层、开窗,小到淋浴房、马桶、洗手台、冰箱、洗衣机位置,从居民生活的角度都一一进行合理性研究分析。
为了让每户都有朝南房间,设计团队曾陷入两难。按照最初方案,有些居室因楼栋结构限制只能朝北。经过多方协作,不懈努力,最终,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的方案在公房居室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上都有一定增量,同时配有独用厨卫、阳台,确保每户居民都有一间朝南的房间。
看到这次改造方案后,李复巧十分满意:“有了独立厨卫,生活上方便多了!”
在安置过程中,街道和居委会帮她联系到了离子女家近的住所,这让她倍感贴心:
“很开心,这是政府对我的关心,真正把我们人民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7月16日傍晚,距离普善小区旧改搬场仪式还有12个小时,家住中华新路893弄2号1楼的徐伟麟拿出临时小方桌,摆上他的拿手菜,和老邻居小聚一下。菜香里混着打包箱的纸板味,笑声中藏着不舍的哽咽。
他说:“现在原拆原建,今后住房肯定比现在要好多了。”徐伟麟舍不得这些老邻居,“明天搬场,最后一顿在我这里吃;将来回迁,第一顿还在我这聚,到时候我把小桌子换成大桌子。”他一边说,一边和邻居们一起拍了张“全家福”。
中华新路793弄3号楼楼组长王明伟也十分感慨:“我们一家3口和邻居家8口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非常舍不得!但是更期待我们在新居再见,续上我们的邻里情!”
据悉,旧住房改造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天目西的城市更新得以驶上快车道。
接下来,街道将联合各相关部门,严把安全质量关,强化施工全过程监管;压实主体责任,优化工期管理,全力提速建设进度;以“早日回搬”为目标,高标准推进成套改造工程,用实实在在的改造成效圆群众安居梦,绘就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图景。
当搬场车缓缓驶离,居民们摇下车窗向大家挥手说再见。后视镜里,老房子的轮廓渐渐模糊,但居民们知道,告别不是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