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摸苏河历史 诗歌点亮心中光明
■记者 张琦 肖鸣亮
“在苏州河畔,可以真实触摸到自己翻译的诗歌,真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激动的心情,特别开心也特别自豪。”1月11日,“光影之声”盲文翻译员余锦熠来到新亮相的“诗话苏河”景观前,轻轻地用指尖摩挲着栏杆上,自己用盲文翻译的诗歌《历史铭记“八佰”》,有了“阅读诗歌”的新体验。
记者从当天下午举行的“阅读静安,诗话苏河”苏州河(四行仓库段)滨河公共空间文化提升媒体通气会上获悉,目前,四行仓库段“诗话苏河”“苏河之页”“马路印记”等景观已向市民正式开放。其中,“诗话苏河”景观中的诗歌佳作皆用中英双语和盲文等形式镌刻在栏杆上。今后,视障群体来到这里,可以通过触摸欣赏到优美的诗歌,感受到人们对于苏州河的畅想,和对上海一方水土的浓浓情怀。
为苏州河景观建设出力很自豪
“这首诗歌里面,苏州河的意境展现得特别美好。”和余锦熠一起来到苏州河畔的,还有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韩颖。在导盲犬的引导下,两人结伴而行,不时停下脚步,用指尖“阅读”诗歌。这些诗歌对应的盲文,都是由上海市助残公益机构——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翻译。在盲文翻译员胡雅琴看来,参与的整个过程让她非常高兴。“用盲文翻译诗歌,就可以帮助更多的视障伙伴‘看见’美文好句,了解苏州河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意境,感觉很有意义。”
胡雅琴和余锦熠、张平夫妇组成的盲文翻译三人小组,承担了“诗话苏河”景观中百首诗歌的翻译。胡雅琴一个人就翻译了二三十首诗歌,平均每一首诗歌翻译一个多小时。在她看来,通过传递诗歌中朴实的、深情的情感,能够让视觉障碍群体触摸了解到有着静安特色的城市文化底蕴以及苏州河静安段的城市记忆。当诗歌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现实后,余锦熠激动不已,“有一种我们一家人都在为苏州河的景观建设出力的感觉,内心特别有自豪感。”
记者了解到,这些镌刻于苏州河静安段滨河空间的诗歌,来自于全国各地。2020年11月,新民晚报社发起“诗话苏河阅读静安”主题诗歌征集活动,邀请大众用诗歌展现苏州河静安段的历史人文。在全国范围内共征集诗歌1403首,经由作家协会及各位专家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共100篇佳作。最终,一、二、三等奖作品经设计院技术人员精心复制,以中文、英文、盲文的形式出现在苏州河静安段的滨水空间,方便视障人士通过触摸十几万个盲文点,共享品诗乐趣。
“我的这首诗歌就是把苏州河的历史作为纵向轴线,把静和安两个字作为横向轴线,用三代人的经历,描写苏河人对于静安梦的追求。”二等奖作品《苏河人,静安梦》的作者赵弘毅是风华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他表示,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阅读是一件特别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翻译的过程,是传递爱的过程
“盲人到苏州河边,也能成为主角,很有价值。”韩颖介绍说,接到盲文翻译和百首诗歌录制以及朗诵任务时,整个团队都非常高兴。“翻译盲文的过程,就像穿针一样,要求很细致。整个翻译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因为大家只要一想到翻译的诗歌,能够伴随着很久很久的苏州河流淌,就特别有热情。”
记者了解到,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团队,不仅参与了盲文翻译,还承担了一定的朗诵、录制的任务。获奖诗作由过传忠、王苏、杨明、潘涛、吴斐儿、尹红、李元、赵覃等8位艺术家和黄菁、李志军、慕洁等9位残障人士共同完成配乐朗诵。“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残障团队把工作做到极致。”韩颖说道。
为了帮助视障人士认知苏河建筑,了解苏河历史,设计院还特别制作了一批金属模型版,安置在各个景点。通过触摸模型板上的立体线条,视障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苏河湾沿线建筑的原貌。
与城市共情,感受温情和变化
1月11日正式亮相的苏州河静安段(四行仓库段)滨河公共空间共有诗话苏河、苏河之页、马路印记和胶片魔盒四大景观。其中,“诗话苏河”用百人百诗讲述静安苏州河畔的故事,映鉴这里的人文与记忆;“苏河之页”将二维码镌刻在座椅上,游人轻扫,便能欣赏到百段配乐诗朗诵。这些美文妙律已于1月11日当天已同步在喜马拉雅APP新民晚报账号“上线”。“马路印记”将消逝在岁月中的“路名”,镶嵌在70余米长的景墙上,让市民在行走间感知时光交错的城市意象。“胶片魔盒”则注重在历史符号与色彩玻璃的趣味折叠互动中,释放独特艺术形式与未来生命力。
“我们提出与城市共情的概念,在四行仓库沿线的苏州河畔,市民可以阅读用中英双语和盲文镌刻在栏杆上的诗歌,也可以看到融合图像的作品、了解马路的变迁。在这里,不仅是普通市民,残障人士同样可以触摸城市温情、与文学对话。”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程总设计师、上海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钟律说道。“城市整个空间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市民可以在这里找到情感的原点、过往生活的痕迹,也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变化,还有城市温度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