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保建筑听“故事” 跟着主播玩转非遗文化

■记者 邢蓓琳 肖鸣亮
6月13日是第15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静安区围绕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的主题,推出“‘漫游苏河湾’和‘云’游陕西北路”两场“城市行走”主题线路直播和非遗文化旅游路线——文“遗”静安·非“尝”之旅全天直播,邀请市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和了解静安区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用脚步丈量城市
用心听老建筑“故事”
上午九点,10位体验者来到“城市行走”的第一站,苏河湾城市中心展览馆。刚一进入展馆,体验者就被正在这里展出的百年苏河文化风物展给“惊艳”到了。听着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曹永康的讲述,大家与门楼砖雕、波形木斗拱、水纹短机、木刻夹堂版、浪花藻井木等九件清代天后宫戏台的建筑原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曹教授还专门对展品“云形砖斗拱”进行拆解,详细解说中国建筑榫卯结构的原理。
“我们的团队现在已经着手对天后宫保存至今的1000多件木构件和1600多件砖石构件进行逐一修复,最终完成天后宫的复建。”在听到曹永康介绍说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上海市区唯一的妈祖庙遗址已经启动复建后,体验者们都显得尤为激动。市民郭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对城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直都很有兴趣,了解到今天的活动后,第一时间就“抢”下一个体验名额。“今天既能够走进这里有趣的建筑,又可以听到专家细致地讲解建筑背后深层次的知识,感觉特别棒。”郭先生兴奋地说道。
在了解了天后宫戏台建筑原物的故事后,体验者们还逐一走进上海总商会旧址、中国银行仓库、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福新面粉一厂等苏河湾沿岸的优秀历史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津津有味地听文物建筑专家讲述文物展览背后的故事,解读文物保护建筑的风格、历史以及修缮过程。“原来就是觉得老建筑很漂亮,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门道’,专家讲得太细致了,我一路跟到现在觉得收获很多,不虚此行。”市民李小姐对于边走边看边听专家“上课”的形式连连叫好。
当天,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还首次与抖音APP合作,通过官方抖音政务号进行在线互动直播。广大市民不仅可以跟随体验者的脚步了解苏河湾地区那些优秀建筑的故事,还可以跟着专家学者走进马勒别墅、荣宅、西摩会堂,了解这些文物保护建筑的历史、修缮过程和风貌故事,并进行互动交流。
据悉,本次活动也是首次尝试与旅行社合作,邀请中国旅行社总社(上海)有限公司的导游担任人文行走体验宣传官,并通过中旅上海官微在线募集线下体验观众,将线下线上双结合,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感受文物建筑的优秀设计和建筑背后的传奇故事。
美食美衣美艺
非遗项目就“活在当下”
当天,区文旅局还特别推出一条串联起南京西路商圈内十个非遗传统技艺、服饰、医药类项目的非遗文化旅游路线——文“遗”静安非“尝”之旅,并首次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十六点,全天大直播的形式,邀请广大市民跟着主播,一起在线参与和了解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上午九点,主播走进静安非遗文化旅游的第一站——拥有75年历史的王家沙总店。在幸福满满地品尝了虾仁小馄饨、蟹粉小笼、蟹粉汤团、两面黄等特色早点后,主播又带着大家前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了解鲁庵印泥历史及其制作技艺。当天的午餐当仁不让选在绿杨村酒家。在这里,主播不仅带着大家品尝了狮子头、拆烩鱼头、干丝、菜包等特色川扬菜点,还特别请到酒家的“老法师”解读绿杨村川扬菜点制作技艺的特色。当天,主播还带着大家好好地逛了逛陕西北路老字号一条街,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中重要的一道工艺盘扣制作工艺,了解龙凤旗袍、亨生西服、鸿翔女装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试穿大美华布鞋,试吃雷允上特色膏方、凯司令下午茶和立丰肉制品。
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在文化和遗产日当天推出静安非遗文化旅游路线,就是希望市民们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休闲消费中体验非遗、参与非遗、享受非遗。“静安区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像王家沙点心、绿杨村川扬菜、雷允上香囊,包括陕西北路老字号一条街上的龙凤旗袍、亨生西服、鸿翔女装等都体现了非遗活在当下,活在市民生活中的状态。”区文化和旅游局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市民通过一场文旅融合的非遗文化旅游,和非遗文化无缝接触,让非遗项目的价值真正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