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 给困难家庭送去最需要的帮助

■记者 邢蓓琳
本报讯 2014年,大宁路街道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了一项名为“桥计划”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该项目是一项以儿童为重、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家庭经济、健康、家庭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为多重困境家庭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使受助者的社会救助需求得到准确、全面、科学的判定,实现精准救助。
在四年多的试点服务中,“桥计划”项目总计为473户多重困境家庭,4249人次提供了初级预防性服务、次级支持性服务和三级整合性专业服务,初步探索出“需求发现机制、困境评估机制、多元服务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通过建立家庭访视评估表、家庭困境等级评估表、家庭综合服务路径,以及“一户一方案”的服务策略,全方位、多途径地了解并帮助困境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2018年12月,“桥计划”项目作为全市唯一项目入选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且排名十佳之首。专家组给出了“这一创新实践实现了精准救助,建立起与大型城市相匹配的阶梯救助体系”的高度评价。目前,“桥计划”正逐步在曹家渡街道、宝山路街道进行推广和复制。
精准救助一户一方案
对于借助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为社区中多重困境家庭提供个性化、柔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大宁路街道副主任朱慧深有感慨。“在日常救助中,处于边缘困难家庭以及有着多重特殊困难家庭人员并不少,可是由于处于政策边缘,他们真正能够得到的帮助很有限。”朱慧介绍说,在上海已建成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1”就是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促进社会救助精细化发展。街道通过公益招投标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面向儿童青少年、身心障碍者以及家庭照护者等多重困境家庭中的特定服务群体,先后开展了“好习惯培养”“音乐夏令营青少年能力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成长”“身心障碍者生命教育”“家庭照顾者互助喘息”“身心障碍者及家属支持”等六大主题的小组活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支持、照顾替代、能力增强、社区融合等专业服务,在潜移默化中给这些家庭最需要的服务支撑和精神关心。
14岁少年小朱正值青春期,抚养责任主要由奶奶承担,奶奶听力较差。小朱长期处于一种被动且单一的交流模式中,他平时基本不说一句话,更不要说是表达自己。社工在音乐夏令营活动中,逐渐了解到小朱对于表达还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渴望,于是开始适时对他进行鼓励和支持。在小朱承担了主唱的角色之后,还和他沟通了主唱需要承担的责任。慢慢地,小朱变了,变得愿意和小组成员游戏、愿意与人沟通,变得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
每个困难家庭都有各自的困难,需要得到的帮助各不相同。在社工的帮助下,他们有的改变自我,学会沟通;有的走出家庭,打开新的交友圈;甚至还有受助者从接受服务的对象“蜕变”成服务他人的服务者。
23岁的何某在去年加入小组活动时,还是一个被提供服务的“角色”。可是,从今年开始,她在项目中的“身份”变成了服务员。原来,她主动找到社工表示,希望能够加入项目志愿者团队帮助他人。在小组活动中,她负责基本的物资清点和整理工作,在大型社区活动中,她负责展台布置与人员接待。由于任务完成优秀,不仅社工,就连参加社区活动的居民们也对她赞不绝口。
正如区民政局负责人说的那样,困境家庭不能成为社区里的“孤岛”。“桥计划”就是要为社会救助对象搭起沟通外界的桥梁,既为他们排忧解难,更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救助、自我发展的能力。
探索三级阶梯式服务模式
采访中,大宁路街道服务办主任王亚静表示,街道试点实施“桥计划”四年多来取得的一大显著成效,就是在于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多重困境家庭综合服务筛查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立足经济指标以外的角度,通过客观的科学分析,方便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社区里哪些家庭和人群需要帮助;他们最需要的又是哪些方面的帮助。同时,主动介入并及早地提供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预防性、辅导性及支持性的专业服务。
朱慧也告诉记者,街道在开展多重困境家庭救助中发现,协助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恢复甚至增强家庭功能是真正解决家庭困境的根本手段。为了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统筹救助资源,大宁路街道在街道、社区层面搭建了以社区居委、社工组织、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整合型服务网络,并建立追踪机制,长期关注并提升家庭适应社会生存能力。
“桥计划”的最大创新点,在于由“被动的事后救助”转变到“积极的事前服务”,以“个体为单位的碎片式救助”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系统性救助”,由“单一经济救助”转为“物资与服务相结合的多元整合式服务”。根据多重困难家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桥计划”设计了以“家庭主动求助、邻里守望相助、社区重点关注”等3个层面共9种类型为核心的积极、主动、系统的家庭服务路径,形成“初级预防性服务、次级支持性服务和三级整合性专业服务”三级阶梯式服务模式,在社区层面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关注多重困境家庭的网络格局。
其中,初级预防性服务旨在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社区宣导服务和社区融合服务,强化社区对多重困境家庭的支持体系,营造邻里守望相助的融合氛围。次级支持性服务主要是由社工根据家庭困难精准提供支持性、发展性的个别化专业服务,进而强化家庭外在支持系统,促进家庭内在功能改善。面向家庭困境程度严重、性质复杂、发生风险可能性较高的家庭提供的三级整合性专业服务,更多的是通过开展联合救助、整合服务、持续增能等深度个案管理服务,来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需求。
随着《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在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桥计划”项目将能够为挖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并与社会组织共同就致贫原因分析、服务资源整合、困难人群全覆盖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实践,让困难家庭和人群更多地感受到城市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