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7年放弃暑假只为校园手球队

图为杨麟(左二)指导学生练球本报记者 余儒文 摄
■ 记者 黄竞竞
育才中学嘉定校区操场上,一群少年正进行着运球、传球、突破、射门……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奔跑着,享受着手球运动带来的喜悦与快乐。这是夏训中一堂普通的训练课。球场中间,和田路小学体育教师杨麟凝神关注着孩子们的技术动作,时不时为队员进行讲解和指导。既当爹又当妈,即是老师又做教练,杨麟连续17年放弃暑假带队训练,为手球队倾注所有的心血和热情。而孩子们也用全国冠军的荣誉回报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因为爱这项运动,所以执着;因为爱我的学生,所以快乐。”杨麟淡淡地说。
“半路出家”当教练 组队三年获全国冠军
2000年1月,校长交给了杨麟一项非常棘手的任务——组建一支手球运动队,参加上海市第七届学校运动会。杨麟有些发懵。“我以前是练排球的,从来没接触过手球,而且三个月后就要比赛,根本来不及备战。”任务摆在面前,杨麟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杨麟用最短的时间挑选了四五年级运动能力比较出色的学生,每天上午下午训练两次,并且放弃寒假投入训练。现实却是残酷的,最终手球队成绩不尽人意。然而杨麟感觉,孩子们在技战术上尚显稚嫩,但三个月相处下来非常融洽,配合意识也比较好,所以决定再努力一下,再“试一试”。
这一试,便是17年。
杨麟一头扎进手球世界,经常熬夜翻看相关的书籍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借来专业队和国外手球队的比赛或训练录像,有的甚至反复琢磨了上百遍,笔记也写满了厚厚的5大本。功夫不负有心人,球队三年完成三级跳——2001年摘下上海市冠军;2002年又从200多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国小学生男子手球比赛冠军。“全国冠军真的非常不容易,因为大部分队伍都是少体校出来的,我们身材劣势明显,只能在技战术和精气神上不断挖潜。”在颁奖仪式上,所有的艰苦辛酸涌上心头,杨麟和孩子们哭作一团……
17年来,虽然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杨麟率领的和田路小学男子手球队始终处于全国顶尖水准,先后三次斩获全国冠军,省际、市级冠军更是不胜枚举。
磨破嘴皮找苗子 家长从拒绝到敬佩
每年暑假,杨麟都带队进行封闭集训。10多岁的孩子顶着酷热,却没有一个退缩。和杨麟搭档多年的陈国龙教练说,“杨老师就是有一种‘魔力’,让孩子们围绕在她身边,再苦都不叫累。”杨麟却说,她没有“魔力”,只有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手球运动在国内尚不普及,远没有足球、乒乓球的影响力。“好的苗子本身就少,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更是难上加难。”杨麟告诉记者,历届手球队的队员,不少都是靠自己磨破嘴皮子,三番五次登门,反复沟通后“请”来的。
小孙的父亲曾是一名运动员,所以身体条件格外出色,是手球队重点培养的队员。然而,小孙突然“消失”了两天,杨麟非常焦虑。原来,全国比赛前训练强度比较高,父母担心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中断了手球训练。当天晚上,杨麟就赶到小孙家中,做家长思想工作,保证今后一定让他按时回家,不耽误学习时间。为了信守承诺,杨麟每天训练后都骑着电瓶车送小孙回家,一送就是三年。“杨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什么事情都为我们着想,和她一起训练是非常快乐的事,杨老师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小孙对记者说道。
“杨老师的坚定执着,感染了我,感染了这支队伍,感染了所有家长。”陈国龙教练告诉记者,许多家长从最初的拒绝、排斥到支持、信任,最后自发组建了家长拉拉队,跟着队伍到处比赛,“就是因为杨老师用她真心实意的付出,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敬佩。”
“运动育人”快乐成长 队员学会了合作包容信任
“训练育人、运动育人、参赛育人”是杨麟的教育理念,在她看来,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体育。
队员们都说,杨老师的课堂轻松而活跃,除了体能和技战术训练,她还要求学生做到两点:面带微笑和学会说“谢谢”。杨麟发现,课后捡球时,有些学生会把散落在地上的球捡回来,有些人只顾自己的球。她告诉队员,老师和家长都喜欢帮助别人捡球的学生,因为他们更有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队友……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特别讨学生喜欢,因为在她的课堂不仅收获手球技术,还有更多做人的道理。和田路小学校做过一项研究,手球队的队员在语言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大大优于其他学生。杨麟说,看着队员们一路走过来,在手球训练中逐渐学会了合作、包容、谅解和相互信任,她感到非常骄傲。
为了能让队员未来继续投身自己心爱的手球运动,杨麟四处奔波,先后为和田中学、上大市北附中、同济大学等输送了50余名队员。目前,静安区也已形成了从小学(和田路小学)到初中(和田中学)到高中(上大市北附中)的完整教学序列,向高等教育的特色招生途径也已打通,这为和田路小学校手球运动教学的深化开启了一条通道。
每天午后,只要来到和田路小学,都会看见杨麟和她对队员们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如果你问杨麟,“17年如一日的坚守,你累吗?”她一定会告诉你“不累,我希望还有下一个17年”。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