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柏林戏剧节”首访中国

记者 李 瑛 今年6月,拥有半世纪历史的“柏林戏剧节”将首度来到中国,在上海大宁剧院和北京国家大剧院带来三台六场精选剧目的展演,让国内剧迷近距离接触到世界先锋思潮在舞台上的呈现。
德国:在严谨理性下渗透戏剧的浪漫
德国人素以严谨的行事风格闻名于世,事实上,作为浪漫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在音乐、文学、绘画、电影、戏剧等艺术领域都有相当建树。当今的德国人将“看戏”视作常态,据德国戏剧协会统计,该国共有73个戏剧节,143家国立、市立剧院以及218家私人剧院,每年上演剧目大约1000个。这一惊人的数字建筑在德国剧院“自产自销”的模式之上,他们自主制作推出新的戏剧作品,或者不断将经典改编复排,不断为德国戏剧注入新鲜活力。
“柏林戏剧节”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每年五月,组委会从德语区剧院(德国、奥地利、瑞士)的上一个戏剧演出季挑选出十个“最值得关注”的演出,把他们原班邀请到柏林集中展演。“最值得关注”并非“最佳”,戏剧评论家冯贝克说:“戏剧节其实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评委选出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戏,但一定是在某一个方面非常特别,而且有独到性的戏,对戏剧的探索和发展有借鉴意义。除了表演出色、表现形式多样的戏之外,当某一出戏正好契合了当时的一个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也有可能得到评委的青睐。戏剧并非只有一种形式,其艺术表达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柏林戏剧节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并促进戏剧的丰富性。”
戏剧节到中国:磨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经过两国文化界、外交界人士的数年努力,53岁的“柏林戏剧节”终于能够以“戏剧节”的官方身份访华,首次亮相将出现在上海大宁剧院和北京国家大剧院。严谨的德国人为戏剧节的东方之行做了相当多的功课。去年,戏剧节组委会专门成立了全新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五位中德专家组成,其中包含三位中国评审与二位德国评审,分别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沈林,日耳曼语学者、德语翻译强朝晖,柏林艺术节总监Thomas Oberender和柏林戏剧节总监Yvonne Budenholzer。评委会决定从当年(2015年)戏剧节的十部“最值得关注”演出中评选出三部于次年访华,这一引进将至少持续五年,也就是说,未来五年中国观众都将能够在国内欣赏到柏林最先锋的戏剧作品。此次戏剧节来华的作品中,易卜生大师的《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6月29、30日)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西方剧目之一《等待戈多》(7月3、4日)都是以21世纪的眼光和思考对经典的再诠释,另一部则是去年大热的原创新作《共同基础》(6月24、25日)。
据悉,6月24日,“柏林戏剧节”的首次上海之行将正式开始,除了演出,大宁剧院还将举办相关工作坊、演前谈、公开彩排等活动。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