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解决“急难愁” 消除“脏乱差”

唐家沙居民区公共空间整治后
唐家沙居民区公共空间整治前
(记者 袁文君)对照2015年初和2016年初的共和新路街道小区照片,像是一组对比图。许多小区污迹斑斑的外立面变得光洁如新,经常“味飘百米”的垃圾房变得干净开阔,那些破墙开门、满眼豁口的底层房屋墙面重新被“缝合”,那些枝枝桠桠的晾衣架要么消失了,要么统一了规格。一些老小区的居民不用为了屋顶漏水而烦恼,也不用为了抢车位而飙车技……如此种种,都是“美丽家园”建设的功劳。共和新路街道整合资源、多措并举,着力解决一批小区“急难愁”问题,努力消除小区“脏乱差”现象,确保“美丽家园”建设能够产生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变化,带给居民满满的获得感。
创新联动执法破解难题顽症
唐家沙居民区是以八十年代售后公房为主体的混合型小区,辖区内还存在部分非成套住房、私房、旧厂房等,房屋的情况非常复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年久失修、楼道堆物、水管老化这些老小区的通病也逐渐多了起来。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的盛老伯说:“这么多年,我看着这里的房子一点点变得陈旧。底楼的人破墙开门开窗,楼上的人随意装修。私家车到处乱停,自行车没个好好的地方放。以前小区里还发生过火灾,调查下来发现是楼道里乱拉电线导致的。”盛老伯提到的这些老大难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也是他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
随着“美丽家园”建设的启动,街道整合联动执法队、职能下沉部门、社区民警等多方力量,组成“美丽家园”建设综合整治专项工作小组,进驻各居民区开展现场办公,将小区周边的六小行业,小区内的天井开门、破窗等群众反映强烈、占用公共资源、具有安全隐患、扰民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整治重点。整治工作小组整合各部门执法力量,调动居委会、物业公司等配合,综合执法,集体“会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专业特点,互相取长补短,与居民开展多维度沟通,从法规上进行解释、说服;从心理上实施疏导、感化,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小区外立面、天井以及楼道的综合整治,给小区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进唐家沙可以看到,道路平整了、垃圾箱房整洁了、小区的停车变得规范、楼道也畅通无阻,这些“美丽家园”带来的改变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三位一体”模式服务居民更贴心
在此次“美丽家园”建设中,居民区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以居委会为首,业委会、物业公司为辅的“三位一体”,在征询居民意见、反映居民诉求、缓和居民矛盾、配合整治和工程建设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柳营路629弄和635弄小区征询意见中,针对部分居民的不理解,通过居委会、业委会共同努力做工作,使得两个小区全票通过建设方案,顺利实现开工;在施工过程中,居委会和业委会组织小区居民志愿者,每天巡查,对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反映给物业公司和工程队领导,避免了一些问题和隐患。遇到居民和工程队发生矛盾时,也能及时干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工程任务。
永乐苑小区虽然不是二级旧里小区,然而因年久失修、配套不足、机动车占用消防通道、设施设备老化、安全防范设施缺少等同样是小区突出的“急难愁”问题。自“美丽家园”建设施工以来,物业公司派专人负责、现场跟进、定期联合居委会、业委会及施工队在现场召开会议,听取业主提出的不同意见或投诉,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到第二天。每周一召开工作例会,讨论施工中遇到的矛盾并商量对策,尽量将矛盾最小化,兼顾大部分业主的利益。经过综合改造后,小区新增车位80个,150平方米的铁栅栏围墙被修复,小区门口增设了2个监控探头和1个保安亭,大门口和主干道安装了55根防护路桩……居民对小区的改变赞不绝口。
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建设“美丽家园”,仅仅依靠街道、居委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不断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确保“美丽家园”的成效。“美丽家园”建设以来,随着小区环境的改善和居委会服务群众能力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各项工作的认可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许多居民从一开始的“无所谓”、“不关心”,到后来主动要求参与建设,帮助查遗补漏,让“美丽家园”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平型关路500弄的某户底楼居民爱拾破烂,不仅在家里堆满了杂物,甚至还将部分东西堆放在门口,周围居民非常不满。她的女儿也表示,这是老人的习惯改不了。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做老人和她女儿的思想工作。通过多天的努力,终于帮老人清理了1吨多的杂物,还居民一个整洁的环境,周围居民纷纷拍手叫好。随着小区拆违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区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也变和谐了,小区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他们在小区花坛中插上醒目的宣传小木板,如“你我多一份自觉,社区多一份清洁”等标语,有效提升了“美丽家园”建设知晓率和参与度。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