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足球青训走好“最后一公里”

■ 本报记者 黄竞竞
位于昌平路上的静安区工人体育场,每天下午3:00以后都会喧闹起来,离开课堂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走上绿茵场,在教练的带领下来回穿梭、奔跑,尽情展示着自己的足球技术和天赋……
随着今年初《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足球运动的基石——青少年。“我们正积极探索具有国际静安特色的足球社会化发展新道路,要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爱踢足球,要让更多的家长、教师支持孩子踢球,打通足球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区体育局局长俞彪介绍说。
就在前不久,上海静安队在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男子足球U18决赛中勇夺金牌,这是对静安青少年足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最大褒奖。
联手科化“走欧洲道路”
作为中心城区的静安,土地资源稀缺,要开展好足球项目存在一定的场地条件限制。“区体育局探索出以工人体育场为中心,以部分学校为基点的静安青少年足球发展新模式,全力推动静安青少年足球的普及与发展。”区体育局副局长陆前安说道。
2014年,静安区与上海科化足球训练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以静安为中心辐射全市的静安科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俱乐部聘请国外知名、青训资深的足球教练,运用国际先进、专业的科化足球青训教材,将传统的足球少体校模式和国外流行的足球俱乐部模式进行创新结合。目前,静安科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已拥有学员近150人。
郝青,上海科化足球训练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经做过中国国家队技术分析,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国业余足球、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与很多依靠本土教练进行青少年足球培训的机构不同,静安科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从创办之初就明确了“走欧洲道路”的理念,“我希望通过把欧洲先进的青训理念和体系带到中国来,道理很简单,全世界足球整体水平最高的地区在欧洲。就像是一个外国小孩想学乒乓球,是不是找个中国教练对他更有帮助呢?”
对于静安区青少年足球培养,郝青有着自己的蓝图——2015年开始到2018年逐步完成静安青少年足球的布局,保持常年参加足球训练的青少年人数达到700到1000人,其中从8岁到16岁的精英梯队总人数为200人。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足球教练进入学校,为静安足球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郝青说。
外籍教练传授球星动作
下午5点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训练后,董昊诚满头大汗地跑到王女士身边,“妈妈,我今天进了两个球,太爽了!教练又表扬了我!”
王女士告诉记者,儿子董昊诚今年7岁,今年参加了静安科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举办的夏令营,平时学习也会抽一两天来工人体育场练球,“他们的外籍教练很会和孩子沟通,能够培养孩子的足球兴趣,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很多孩子一样,董昊诚从原来的只是“好动”,逐渐培养起了对足球项目的喜爱,“他现在还是上海上港队的小球迷,每场比赛都要看。”王女士笑道。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星期一,学习梅西的控球技术;星期二,像内马尔那样带球过人;星期三,掌握一下罗纳尔多的内切射门……”正如俱乐部的招生简章上写得那样,外籍教练把世界球星的动作分解开来,教孩子们模仿球星怎么踢球。郝青说:“足球是以快乐为本,我们先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那以后这部分人就很可能是球迷,或者是球星。”
来自英国的约翰,是俱乐部聘请的外籍教练之一,28岁的他球龄近20年,来上海已有4年。对于上海青少年足球的现状,约翰感觉提升很快,“和我刚来上海时相比,明显感到业余踢足球的人越来越多,原来空空荡荡的场地,现在经常能看到有人比赛。任何一项运动,都要从青少年抓起,只有踢球的人越来越多,才能从中找到好的运动员。”
踢好球读好书并不矛盾
从去年开始,区体育局联手科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派出专业教练进入学校,进行足球项目的推广和普及。
据记者了解,虽然受到场地条件限制,静安区今年依然有5所学校、幼儿园开设了足球项目的体育专项课程,分别是常熟路幼儿园、西康路第三小学、一中心小学、静安小学和五四中学。
以五四中学为例,学校将在预备班到初二开设足球项目专项课程,每周二下午用80分钟的时间,让喜爱足球的学生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我们学校里有自己的资源:场地、还有我们的孩子,我们缺少的就是专业的教练。学校的老师是全科老师,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是专业的。然而科化俱乐部来的都是非常专业的足球教练,带来国际上最先进的足球理念,这对孩子们足球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快的。”五四中学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踢好球和读好书是天然的矛盾体。对此,区少体校足球教练李全钢坚决反对。执教20余年,他看到不少学生踢球后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有的学生起初并不合群,言语不多,在一次次组织球队活动中,变得阳光自信,处事有条有理;有的“学霸”保持着年级前10名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是校足球队主力,即便到了高三,每周的训练也一次不落下,“学习效率高、自我管理能力强”是老师们对他的评价。
俞彪表示,“体教结合”的做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认同。“我们的家长层次比较高,他们对孩子的发展不光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已经关注到了孩子的整体发展,也看到了未来的竞争,不光是知识,还有能力、健康的身心。通过这样的足球锻炼,孩子不仅体力、运动能力增强,而且意志力、抗挫折能力也远远高于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