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街道党工委更名揭牌

记者 余儒文/摄
提 要
静安区街道体制改革注重眼睛向下、面向基层的原则,着重突出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核心是人,同时,着眼未来长远发展,提出街道内设机构“6+2”模式。
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方案,围绕统一规范管理、提高薪酬待遇、优化岗位等级、拓宽职业发展平台四个关键词,对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进行升级开发,一方面优化岗位等级制度,为社区工作者搭建职业发展的“金色阶梯”,使晋升通道更为畅通,有效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按照“抬高底部,普遍受惠”的原则,制定薪酬调整方案。
本报讯 (记者 邢蓓琳)为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将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调研成果在静安全面落地,3月25日上午,静安区在市政协礼堂举行了街道党工委更名揭牌仪式。区领导孙建平、潘敏、李葳萍、韩强为五个更名后的街道党工委揭牌;区委副书记陆晓栋主持仪式。
五个“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更名为“街道党工委”的同时,街道内设机构也统一启用“6+2”模式。其中,“6”指的是全市统一的固定设置的6个办公室,2个“自定义”部门为社区人力资源办公室和社区发展办公室。
“静安基层建设这本写下实践历程的书,从今天开始翻开新的一页。让我们共同努力,用静安基层建设更为生动的实践续写更为精彩的篇章。”区委书记孙建平在讲话中指出,街道党工委更名标志着静安基层社会治理再启航,新一轮街道体制改革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街道既是行政的末梢,也是基层的顶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静安在贯彻落实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调研成果过程中,要避免用惯性思维执行市委要求、用习惯做法面对创新实践,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要求。
孙建平强调,要发挥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推动街道工作再提升。各街道党工委要更好地在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重点抓好方案落地、条块衔接和面上推进,确保街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不断、不乱。
孙建平要求,要加强统筹推进,实现静安基层治理再跨越。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把大家的工作激情转化为更有效的成果落实;要向上对标,把握节奏,学习兄弟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把工作做得更好;要眼睛向下,形成特色。从静安实际出发,打破制约基层治理深化发展的瓶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近悦远来,把社会工作作为个人可以终身追求的一项事业。要提升能力,形成标准。静安将抓紧在年内形成街道和居委会的管理标准。
街道体制改革 街道内设机构变身“6+2”
此次街道党工委更名,撤销原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保留行政组织党组,新建社区党委。社区党委负责区域化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工作,通过党建引领,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和居民自治。
与此同时,对街道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根据街道的职能定位,优化完善街道党政机构设置。街道党政内设机构按“6+2”模式设置,其中6个为全市统一设置,即:党政办公室、社区党建办公室、社区管理办公室、社区服务办公室、社区平安办公室、社区自治办公室;2个为自主设置,即社区人力资源办公室、社区发展办公室。社区人力资源办公室主要履行社区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等工作职能,负责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辅助工作者和条线社工以及服务于社区等各支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育发展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做好社区人力资源规划和预测,综合推进社区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社区发展办公室主要履行统筹落实社区发展重大决策和社区建设规划,推动辖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等工作职能,负责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运行,指导、协调推进社区科普、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依法行政、在地统计等工作,扶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负责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助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悉,我区五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前,街道行政编制总数为275名,其中250名核拨到街道,每个街道行政编制均为50名,另25名为机动编制,由区编委掌握。改革后,将街道行政编制总数调整为300名(增加的25名编制由区级机关“瘦身”后划拨),核定每个街道行政编制为60名。
社工队伍职业化 贯通职业发展“金色阶梯”
静安区此次出台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方案,围绕统一规范管理、提高薪酬待遇、优化岗位等级、拓宽职业发展平台四个关键词,对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进行升级开发,一方面加强激励,为社区工作者搭建职业发展的“金色阶梯”,使晋升通道更为畅通,有效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强保障,按照“抬高底部、减缓坡度、普遍受惠”原则,制定薪酬调整方案。
统一规范管理,增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静安现在共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成员、专职党群工作者、居委会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社区工作者、社区事务员6支社区工作者队伍。新方案在近三年理顺管理关系、建立管理格局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人员在一线使用,管理在一线完成”。同时,以“社会工作人才”的理念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明确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去行政化的发展方向,使他们“进入有门槛、待遇有保障、评价有导向、提升有条件、发展有空间”。
提高薪酬待遇,体现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尊严。新方案将探索建立与职业阶梯相配套、更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综合薪酬体系,让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更合理。调整后,静安社区工作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原则上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同岗位等级的社区工作者年收入水平最高与最低之比不超过1:2。此外,社区工作者的岗位等级晋升将与绩效考核密切挂钩,每一等级都有对应的岗位工作标准和绩效工资系数。
优化岗位等级,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新方案对岗位等级制度进行优化,晋升条件由“刚”变“柔”,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资历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不少在一线工作多年、有着丰富从业经验却没有职称(职业资格)“派司”的社区工作“老人”有了职业发展的奔头。针对先前“金字塔”型的队伍结构,新方案将最高的一、二级由原先不超过15%的比例扩容到不超过25%,形成“橄榄型”的队伍结构,以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前景更为光明,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体现优势。新方案将继续实现各类社区工作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同一用人单位的不同社区工作者队伍间和不同用人单位的社区工作者间都可进行交流,使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一湖好水、一湖活水”。
拓宽职业平台,让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能够成为各类党政人才的重要来源。新方案在为社区工作者构建职业发展内通道时还为他们构建起一个外通道,树立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打通人才流动屏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真正建立起一个优秀青年人才到基层和社区,党政人才从基层和社区中来的良性互动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将有意识地选派年轻干部到社区等基层一线任职,并对从基层选拔党政人才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如开展定向招录、竞争性选拔等。通过开辟敞亮的双通道,给予社区工作者正向激励,有效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