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珊书法工作室”教学展示

本报讯 (通讯员 孔洁 记者 李允奇)自古以来,书法教学大多是通过先生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学生临摹练习。“赵珊珊书法工作室”探索多媒体书法教学方法,突破了书法教学的传统模式。11月21日,静安区教育局“赵珊珊书法工作室”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了教学汇报展示活动。
“赵珊珊书法工作室”百名师生汇报展示了近年来书法教学的成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师附小、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学生书法篆刻作品联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书法教学的公开课,整合校内外资源实施个性化书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坛,充分展现了“赵珊珊书法工作室”推进个性化书法课程的开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新探索和新思考。市教委、市区语委办、市书法家协会、市校外书法教研组、区教育局负责人和国家级、市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教育示范校校长等到现场观摩。
千百年来,书法教学离不开老师示范,学生临摹练习,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局限性很大。近年来,“赵珊珊书法工作室”探索多媒体书法教学课件的研发与运用,从基本笔画、汉字结构到章法创作,采用故事、儿歌、动画等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开发了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书法课程以及配套制作了181个逐帧动画书法教学课件,让书法教育萌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课件选用了初二语文课本中的马致远《秋思》,这一章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更能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学习积极性,该课件还荣获2012年德国汉堡国际动漫大赛中国国家奖。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课件?来自“赵珊珊书法工作室”成员单位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师附小、七一中学共四位老师在教学展示课上有着不同的尝试,但是共同点都在于:通过利用这种教学辅助手段借力,引导学生体验书法从传承到创新的过程,每个人的审美从大同小异走向大异小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字体。其中执教《用笔尖感悟书法创作中的情感》一课的七一中学黄雯老师,学生时代师从赵珊珊老师学习书法。因结缘书法,如今已成为一名专职书法老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介绍说,书法学习课件与一般教师上课用的教学课件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在家通过电脑、Ipad等信息终端进行下载或播放。既可以在课前自学,也可以在课后用于解决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进行“翻转课堂”、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
书法学习,向来有崇仰古风、追寻古风的规矩,从“赵珊珊书法工作室”学生书法篆刻作品联展中,则可以品味出学生们没有机械地去模仿,风格各异的作品体现出了当代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质。
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后,消失了近20年的书法课再回课堂,体现对国学的重视,如今书法教育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书法教学进校园,静安区书法教育校内外合作教学的模式,在十年实践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论坛交流回溯了从工作室成立之初,校内外资源充分整合,实施个性化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历程,为书法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静安样本。
相关链接
“赵珊珊书法工作室”于2007年3月由静安区教育局任命。
赵珊珊老师为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的后代,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学研究会会员,就职于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任书法、篆刻专职指导教师,高级职称。
在三十多载的校外艺术教育园地耕耘中,经过多年的中、小、幼一体化书法普及教育实践和探索,赵老师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篆刻艺术教育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