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老师给贫困学生的信(摘要)
编者按 静安区业余大学与江西省兴国县樟木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每年开展“一日捐”活动筹集的善款,资助樟木中学9名特困家庭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同时,教职工们还筹集了3台电脑、100套文具用品等送到山区孩子们的手中。
樟木中学设施简陋,学生上课的课桌有的没有台面。去年底学校向樟木中学赠送了一车价值达33000多元人民币的课桌椅、乒乓台等。学校不仅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还在思想上帮助和关心这些学生。学校党员们把关心9名学生作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与受助学生建立了通信联系,一封封出自业大党员教师之手的信,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山区孩子的心田。
黎剑锋同学:你好!
我是静安区业余大学的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在照片上见到了9位被资助同学中的你。昨天我们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时,党支部书记沈燕华老师把给你们写回信的任务落实到了每一位党员,我和另外两位同一办公室的党员教师詹仲炜、屠文雷三人负责轮流给你复信,由我来写第一封。
我叫萧剑华,已过知天命之年。我的名字中间那个字和你的一样。你的名字容易让我想起《警世贤文》中的句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给你起名字的人应该是喝过点墨水的。
其实除了名字有共同之处外,我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也曾经在江西务过八年农,也算小半个老表吧。我去那里的时候才16岁,不比你现在大多少。吃的苦也不少,蚂蝗咬得我疮疤累累,远离父母,寂寞孤苦,生活艰难,得了肝炎病倒在床也无人问。可是我那时很乐观,从不躲回上海,天天在农田干活,收工回来还特爱读书,每天就着煤油灯,读唐诗宋词,读史记,读一切读得到的书籍。我并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话,只相信书中自有知识和力量,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话。回城后我考上了大学当了大学教师,这得益于我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艰苦的农村生活确实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直到今天,在工作中我仍然具有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相信你们农村的孩子,也都是很能吃得起苦的。能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希望不要丢弃它。
别人对你的资助和关爱,你会心存感激,这是忠厚的表现。其实关爱是不用回报的。如果说有回报,那就是好好学习,努力进步,争取成才,为地方、为国家作出贡献。
我是语文老师,对你信中的语言文字特别关注。你信中写了几个错别字和犯语法错误我都把它找出来:
“次地”应该是“此地”……另外,信封上的书写格式有误,第一行写收信地址,第二行写收信人姓名,第三行写写信地址,而你第二行把部门和姓名写在一起了,不符合格式要求。可能我有点好为人师,但如不指出错误你以后写信还会出错,所以还是直言告知。
祝学习进步!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教学部 萧剑华
静安时报提供
静安区业余大学青年教师与受助学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