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征程+”绘就退役军人服务新图景,从“看上海”到全链条关怀暖人心
“第一次从双子山俯瞰陆家嘴,才知道自己曾经守护的城市这么美!”近日,天目西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组织10名共建部队即将退役的战士开展“看上海”城市漫步活动,从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到东方明珠,从中共四大纪念馆到“双拥号”游轮,战士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上海的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此次活动不仅让战士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更标志着街道“天目征程+”特色服务品牌在“双拥共建+服务”领域迈出了创新一步。
“少而精”的全覆盖联络,织就暖心服务网
“我们街道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一千多人,在静安区算人数较少的,但‘少而精’是我们的服务准则。”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介绍,为精准掌握每一位服务对象的情况,服务站实施“全覆盖联络”机制——普通退役军人每半年联络一次,重点人群缩短至3个月,优抚对象则实现“月月见”。
走进服务站办公室,进门一排柜子上整齐码放的退役军人“一人一档”尤为醒目,每个档案盒上都清晰标注着退役军人姓名、类别,去世人员档案旁还会特别标记。“这些档案是我们的‘服务地图’,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需求诉求都记在里面。”工作人员笑着展示手机微信,“我微信里有几百个服务对象,他们遇到事儿会第一时间找我们聊。”
今年年初,服务站通过常态化联络,发现一名高龄烈属的老伴去世。“老人当时独自在家,孩子还患有尿毒症,三餐都成了难题。”负责人回忆,服务站第一时间上门慰问,随后迅速对接居民区、街道为老服务部门,一周内就为老人落实了社区食堂送餐、居家养老补贴,还协调志愿者定期陪老人就医,用精准的关怀驱散老人心中的孤寂。这正是“天目征程服务+”中“制度健全+服务”的生动体现,通过“定期联络、主动排摸、早介帮扶”的工作原则,让服务始终走在需求前面。
“征程志愿队”显担当,基层治理添动能
“退役不退志,建功新时代”,在“基层治理+服务”方面,由30余名退役军人组成的“征程志愿服务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思想政治引领、帮扶援助、权益维护等活动中展现着军人的担当与风采。
新桥居民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宝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位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安保、汶川地震救援的退役军人,在特殊时期带领“三驾马车”24小时值守,完成175户回沪人员排查等工作,还推动老旧小区墙面翻新、童乐堡建设等民生实事,是居民信赖的“贴心人”。
街道铁新居民区志愿者俞佳杰是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一员,同时也是志愿服务领域的“明星”。退役回到社区后,他累计服务时长超5500小时,不仅是区民兵春运保障服务队队长,还带领“治水惠民”志愿服务队开展护河巡河行动,曾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静安区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用行动诠释了“奉献”二字。“从军营到社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俞佳杰的话,道出了服务队成员的共同心声。今年,“征程志愿服务队”已开展各项志愿服务30余次,用行动擦亮退役军人的“金字招牌”。
“双向奔赴”促双拥,军地情谊深扎根
“不仅要把服务‘送进去’,还要让部队服务‘送出来’。”负责人介绍,“双拥共建+服务”始终坚持军地双向互动。除了此次“看上海”活动,近年来,街道还持续为共建部队办实事:打造图书角、改造健身房,让官兵在训练之余有了学习休闲的空间;部队则积极“反哺”社区,与辖区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助学,定期派官兵走进校园开展国防教育,共建部队荣誉室还成了街道党建活动的“红色阵地”,每年有近千名党员、青少年走进军营感受军魂。
“以前我们在高楼里训练,很少有机会看看上海,这次活动让我们对第二故乡有了新的感情。”参与“看上海”的一名战士说。而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还在不断延续——每年春节、八一期间,街道领导会带队上门慰问部队;部队则会在各个节点,派官兵为社区老人包粽子、送春联,军爱民、民拥军的氛围愈发浓厚。
全链条、优服务,打造“天目征程+”特色品牌
此外,天目西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还注重“组织领导+服务”“红色教育+服务”“就业扶持+服务”“法律拥军+服务”“社会拥军+服务”等多维服务。通过强化双拥优抚和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组织领导、举办红色教育活动、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设立社区调解室、推进社会化拥军优属服务等措施,全面打造“天目征程+”特色服务品牌。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尊崇和关爱,同时也激励更多人加入到拥军优属的行列中来。”负责人表示,未来,街道还将继续深化“天目征程+”品牌内涵,如拓展“看上海”活动范围、升级社会化拥军服务,让“少而精”的服务变成“优而暖”的守护,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幸福生活“加码”。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