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挤车”到“车归位”,南京西路商圈小马路逆袭成“舒心样板”
9月的一个清晨,奉贤路(陕西北路-江宁路)的早高峰缓缓拉开序幕。曾几何时,这条南京西路商圈的背街小巷,被共享单车和外卖车“挤”得喘不过气——人行道上单车挨单车,溢出的车辆占了机动车道,行人只能侧身穿行,沿街商户看着被挡的招牌直发愁,“客人看到乱糟糟的,转头就走”。
如今,随着南西街道“融网强格”治理行动的推进,这里已不见往日混乱,共享单车有序停放在专属区域,外卖骑手取餐高效不扎堆,曾经的“堵心路”变成了“舒心路”。
联勤联动:把“吐槽声”拧成“解题力”
“以前一到高峰期,外卖车、共享单车挤得人都没法走!”金鹰国际广场保安队队长高虎回忆起整治前的场景,满是无奈。彼时的奉贤路,和南京西路商圈多数商务楼宇周边小路一样,面临着“需求旺、空间紧”的双重困境——街道辖区每天活跃着至少10万名白领,像恒隆广场就有1万多人,大家依赖共享单车解决“最后500米”通勤,外卖骑手为赶时间随意停车,可20多年前的城市规划有局限性,奉贤路部分人行道宽不足3米,根本不具备停放非机动车的条件。
“光靠物业或街道单打独斗,根本解不了问题!”南京西路街道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为抓手,搭建起多方协商平台。不仅召集金鹰国际广场、中信泰富广场等楼宇的党组织、楼委会,还拉上城管、城运部门和美团、哈啰、青桔三大共享单车企业,开了一场又一场专题会。“没人再推‘这不是我的事’,反而都盯着同一个目标:让车有地停、路能顺畅走。”南京西路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王晓光说,正是这场场协商,把居民、商户、企业的“吐槽声”,变成了拧成一股劲的治理共识。
空间创新:给每辆车找对“归宿”
“要解决乱停,先得给车找着‘家’!”南京西路街道和楼宇方把奉贤路的空间“抠”到了极致,既不抑制需求,又要破解“潮汐式拥堵”。
针对共享单车“爆仓”,街道先帮企业打通“清运堵点”——之前企业用依维柯清运车,在窄小的奉贤路上转不开身,街道立刻支招换小巧的电动三轮车,灵活穿梭在小巷里。南京西路街区管理站站长濮骏一算过,类似奉贤路这样的商圈背街小路,高峰时段光清运就得频繁调用三轮车,才能及时拉走积压的单车。
更关键的是,清走的单车不能“无处可去”,街道摸遍辖区道路,找出“空白点”:比如“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区域人行道宽,却总缺单车;常德路靠近7号线,地铁口乘客常找不到车——这些地方被设为“蓄水池”,清运车刚拉走的单车,转眼就投放到了真正需要的地方。
对外卖骑手“取餐急、停车难”的痛点,街道创新推出“P+W(停车+步行)”模式。在奉贤路对着金鹰国际广场餐饮层电梯的位置,划出一块不影响行人的区域,每天10点到14点取餐高峰时,这里就变身临时停车区。“以前找车位得绕好几圈,现在停这儿5分钟就能上楼取餐,省心多了!”一位骑手说。王晓光也补充道:“整治前,外卖车堵得机动车挪不动,骑手为抢车位开得飞快;现在每辆车平均停5分钟就走,路面清爽,行人过马路也不用左躲右闪。”
楼宇内部也主动同步“腾出空间”,引导物业人员将非机动车停放到楼宇地下车库。“把员工的车安顿好,不跟骑手‘抢地盘’,路面压力自然小了。”高虎指着停车场的标识牌,语气里满是成就感。
长效守护:让“好秩序”一直在线
“整治不是‘一阵风’,得让好秩序稳住!”这是街道和各方达成的共识。如今的奉贤路,早已形成一套“多元协同”的管理网:高峰时段,高虎和队员们会守在路口,“不是硬管,是帮着指个路,告诉骑手哪儿能停、哪儿方便,大家都愿意配合”;街面护守队员也会随时巡查,发现共享单车堆得多了,就在微信工作群里发个定位,第三方清运队很快就来“清场”,确保车辆不积压。
目前,街道还用上了“嗅探”智能监测手段,把街面非机动车车牌号与楼宇物业人员的车牌号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有物业车乱停在路面,就立刻提醒疏导,为市民和骑手腾出更多停车空间。
就连商圈里的楼宇也主动加入治理——像静安嘉里中心,为了配合周边环境要求,专门派物业人员固守周边,配合街道引导车辆分类停放。
如今走在奉贤路上,日均450辆共享单车的清运效率让路面始终清爽,高峰时段临时停车区秩序井然,违停现象大幅减少。这条曾经的“心头病”小路,不仅成了居民嘴里“好走又好看”的样板路,更成了南西街道“融网强格”治理模式的生动注脚——用精细化服务破解规划硬伤,让商圈的烟火气与秩序感并肩同行。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