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近平总书记倾听的巴楚故事!上海静安在“千里之外”种下一颗“种子”……
9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上,巴楚县童梦幼儿园园长艾米拉古丽·阿不都作为全疆两位基层代表之一,动情地讲述了援疆计划带来的改变:“我们的孩子们和千里之外的小伙伴视频连线,一起唱歌、跳舞、练书法,用积木搭天安门,学用国通语,当家庭‘小翻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这朴实的话语,不仅道出了孩子们的成长,更成为上海静安区23所学校与巴楚县36所学校结对共建成果的鲜活注脚,徐徐展开了静安教育援疆工作的动人画卷。
“我刚参加工作时,幼儿园还是简陋的土坯房,很多孩子到了入园年龄还在田间嬉闹,错过了早教关键期。”艾米拉古丽的回忆,更让如今的变化显得珍贵。
硬件升级:从土坯房到现代化校园,筑牢教育“幸福底座”
“从农村幼儿园变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楼,这个改变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童梦幼儿园1205.82平方米的报告厅里,艾米拉古丽满是感慨。
2011年,230万元援疆资金让这座报告厅从图纸变为现实,如今这里成了孩子们展示才艺的核心场所——戏曲表演、诗歌朗诵、节日汇演轮番上演,曾经简陋的活动空间,变成了孩子们绽放自信的大舞台。
今年,南京西路街道家庭关爱服务中心又向幼儿园捐赠了60套教学配套物资和5000套卫生教具,让课堂设施再升级,艾米拉古丽笑着说:“有了这些,孩子们上课的劲头更足了,学习环境也更安全舒心了。”
中小学硬件建设同样成果显著。巴楚县第九中学作为重点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涵盖3900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31000平方米生活用房,配套400米标准跑道、足球场等设施。在2024年投入158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投入6030万元,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和环境布局。目前,学校已于9月份顺利招生开学,可容纳4000名学生在此求学。
2024至2025年实施的巴楚县基础教育“绿茵工程”项目,也为7所乡村校园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场地。
2024-2025年连续投入1560万元,让多来提巴格乡第二小学、县第八小学等学校有了200米标准跑道,新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巴楚县第三中学更换了运动场草坪,还改建足球室内训练场地和5人制足球场;巴楚县第四小学和新城小学翻新了运动场标准跑道,更换了运动草坪;阿克萨克马热勒乡18村小学则新建 了一座200米标准环形跑道运动场。
同时,援疆项目持续支助巴楚籍在疆内外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专科生和预科生,助力学生学习发展。
软件赋能:从“会教书”到“教得好”,培育教育“常青力量”
“专业教师越来越多,保教质量越来越好,这是援疆计划给我们带来的‘软实力’提升。”艾米拉古丽谈及幼师队伍成长,语气里满是真切的感慨。今年7月,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中福会幼儿园开展“幼师赋能”AI主题培训,覆盖巴楚县200余名教师及管理干部,童梦幼儿园的教师全员参与,从AI教学工具的实操使用,到幼儿行为观察的专业技巧,系统化培训让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此前,上海戏剧学院专家曾两度赴园开展“戏曲进校园”培训,中国福利会同步实施“雪莲计划”,帮助幼师们掌握了将国粹艺术、多元课程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法,“以前老师只简单带孩子玩游戏,现在能把健康、语言、艺术等领域知识融入活动,孩子们学得更扎实、更开心了。”艾米拉古丽补充道。
自2017年起,教育援疆“红柳花开”品牌项目正式实施并持续深耕至今。如今,该品牌进一步细化培育路径,设置“领军计划”“领雁计划”“种子教师”等子项目,在针对学校管理人才、骨干教师和职初教师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的基础上,项目设计较以往更加注重教学实践成效——不但聚焦单元教学设计和课例产出,还延长了培训时间,同时主动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提供支持,全力推动巴楚“点上名师示范、线上名师工作室辐射、面上备课组落实”的“生本课堂” 教研体系建设继续走深走实。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今年“生本课堂”教研体系的推进中,上海援疆教师汪臻的《基本营养物质》一课,更是将“沪疆文化交融”与“科学知识探究”完美结合。他以“一菜一汤”为课堂主线——“菜”是上海非遗“老城隍庙梨膏糖”与巴楚非遗“馕”的搭配,“汤”是巴楚特色罗布麻茶,让学生在品尝滋味的同时,直观感受两地饮食文化的碰撞。
讲解时,汪臻还延伸介绍了现代有机合成技术:从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到对槲皮素进行结构修饰提升抗肿瘤活性,让学生明白有机合成如何优化食物功效、推动医药发展。“原来我们吃的馕和梨膏糖,背后还有这么多科学门道!”学生们的惊叹,正是这堂“文化+科学”课的价值所在——既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味蕾中扎根,更点燃学生对有机物结构与合成技术的探索兴趣,为未来深入学习埋下求知的伏笔。
合作连心:从“千里相隔”到“携手同行”,架起教育“同心之桥”
“和上海静安区永和路幼儿园结对后,孩子们的变化最明显——他们会主动学国通语,还会跟家长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艾米拉古丽的话,道出了园际合作的实效。
自2022年结对以来,两地幼儿园的互动从未间断:42封手绘书信传递童真,50余张自制祝福卡片寄托情谊,2次视频连线中,孩子们共唱《娃哈哈》、互秀民族舞蹈。
2025年,艾米拉古丽带队赴沪跟岗研修15天,“在永和路幼儿园,我学到了游戏化教学的新思路,回来后调整了课程设计,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更高了。”而永和路幼儿园园长实地到访时,双方围绕教学计划、环境创设深入交流,每月1次的线上联合教研,累计开展50次精准活动,13次课题研究、15次联合备课,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跨区域流动。
这种优质的合作共建模式也广泛运用于中小学领域。2024年7月,23所静安优质学校与36所巴楚学校签约,约定每年互派人员交流、每学期开展管理研讨会与联合教研,共青团干部通过“视频连线主题团队日”共上思政课。2025年“同心育人”项目启动后,已安排2批静安结对共建校的书记、校长赴巴楚调研,为结对学校“量身定制”发展方案。
近三年来,1500余名巴楚学生赴沪参加“手拉手”活动,2024年220名学生走进闸北八中、田家炳中学,2025年230名学生到访青云中学,巴楚学生合唱团还登上市北中学舞台,深情演唱《叶尔羌河》,用歌声传递沪巴情谊。“很多家长跟我说,党的政策好,孩子们上学免费、吃得好、学得好,普通话说得也好,肯定有光明的未来。”艾米拉古丽的转述中,满是家长们的认可与期待。
从童梦幼儿园的欢声笑语,到巴楚学校的建设热潮;从幼师手中的AI培训手册,到生本课堂上融合沪疆风味的“科学盛宴”,静安教育援疆以“硬件强基、软件提质、合作共建”的组合拳,将跨越千里的帮扶之力,化作巴楚教育拔节生长的坚实动能。”让巴楚的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孩子们心灵深处,呵护他们长成建设美丽新疆的栋梁之材!”艾米拉古丽的话,正是这场教育援疆行动最动人的初心。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