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位专家建言、500余条社情民意、1500余家企业走访:静安“十五五”规划藏着多少智慧?
在上海静安,一场关于未来五年发展的“头脑风暴”正在热烈进行。
今年以来,静安区正式启动“十五五”规划“千人百企议发展”系列活动,通过全维度的“智慧征集网”,将专家的战略远见、居民的生活期盼、企业的发展诉求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共同勾勒出现代化城区的发展新路径。
一、专家建言: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
16场大讨论集思广益,50多位知名专家贡献数百条建议,为规划注入前瞻性智慧。
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热议焦点。上海市信息学会会长向阳提出,静安区要聚焦未来产业赛道,优化空间布局与生态,深化人才引入和开放合作。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建议,推动科创资源要素联动,打造科创人才“社交目的地”。孚提埃(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施道红则倡导场景思维、产业生态思维等五大创新区建设理念。
国际消费中心建设领域,专家们围绕“高端引领、本土培育、场景创新”建言献策。应帆科技总裁王洋建议,坚守高端消费基本盘,推动国际品牌旗舰店融入ESG理念,强化“上海首发”效应。仲量联行战略顾问部资深董事吕玫建议引导高端品牌从符号化消费转向价值认同与内涵展示,释放核心空间功能。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以LABUBU为例提出,要为潜力中国品牌提供优质空间与金融链接,培育本土消费独角兽。
面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命题,专家们的建议颇具启发。英中贸易协会CBBC会员及活动部总监徐琳晔提出,通过宣讲会、商务圆桌会等畅通政企沟通,同时扩大出海“朋友圈”。法国工商会公共关系及中国商务总监姚黛则建议加强团组互访精准招商,鼓励外资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领域创新投入。TÜV莱茵大中华区政府事务部总经理王瑞珉则强调发挥“全球服务商计划”作用,鼓励本土企业从产品出海跃升为品牌出海、标准出海。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讨论同样亮点纷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治国指出,加强与外省市高校合作,引进更多科创资源,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认为,布局工业软件、芯片设计等赛道,实施“超常规”引才,通过并购整合加速头部企业培育。上海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首席规划师贺仁龙建议,深化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等产业链的场景应用,抢抓国际高端人才回流机遇,央地协同对接国家战略资源。
空间规划与城市更新方面,专家们的建议彰显了“人民城市”的理念。静安区政协委员、尚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柳伟建议,关注职住平衡与人口结构衔接,结合产业发展做深入的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宝静认为,要发展国际社区增加对外资外企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交通体系突破南北向交通的瓶颈。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小鸿提出,要促进精细治理和品质空间从南向北渗透,注重一老一小服务空间多元塑造。
二、问计于民:让规划饱含民生温度
“电子居住证调取能不能更便捷?”“社区停车场能不能多装些充电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静安区共发放“十五五”规划调查问卷1500多份,收到各类意见建议500余条,推动“问题清单”转化为“实事清单”。
政务服务的“痛点”被集中反映:电子居住证调取繁琐、线上平台操作复杂、涉外服务语言障碍等问题,直指数字化转型中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生活品质方面,社区智慧停车、公共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口袋公园规划等建议,勾勒出居民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具体期盼。而一老一小领域的诉求更显迫切,既有增设老年运动场地、试点个性化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也有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建设、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提供多元化托育服务等。
就业创业是居民关注的另一焦点:希望设立创业扶持基金,为在静安区创业的个人或团队提供低息贷款和资金补贴;定期举办重点产业专场招聘会,搭建企业—求职者对接平台,推出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课程或增设讲座;希望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拓展社区就业服务站服务范围,健全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服务领域,居民的期待既关注“量”更在乎“质”。教育方面,希望强化师资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医疗方面,建议提高资源均衡性与就医便捷度,推动就医陪诊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延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间及节假日门诊时间,开通线上刷医保卡买药服务;文化体育方面,期盼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普惠性,引进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艺术演出活动。
三、企业参与:激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关注企业诉求,及时回应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企业的幸福感满意度,是编制规划必须要做好的“必答题”。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静安区聚焦商贸服务、专业服务、金融服务三大支柱产业,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以及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美妆健康三条特色产业赛道,结合经济稳增长工作,走访了区内1500余家重点企业,努力将企业的“发展痛点”转化为政策“发力点”。
开放便利成为企业呼声最高的诉求之一。多家企业建议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帮助外资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破除信息不对称,还原真实清晰的双边市场投资环境;希望深化国际监管对接,减少企业跨国业务成本;在放宽外资股权投资准入条件方面进行更多政策方面的探索。
在产业链构建与创新发展方面,不少科创企业提出,希望完善产业生态链,培育更多链主企业,通过“政府搭台”促进资源共享;支持试点打造标杆性应用场景,让前沿科技在静安实现最佳试验和落地。
园区活力提升是企业关注的另一重点。多家企业希望进一步提升园区夜间活力、产城融合度,培育商业氛围,引入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静安区人才政策优势,打造更开放、更友好的科创园区和梦想城区。
“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关键阶段,静安区将持续深化‘开门编规划’理念,让更多智慧融入发展实践。”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南京西路的国际消费窗口到苏河湾的城市更新现场,从科创园区的实验室到社区的养老服务点,这场关于未来的讨论还在继续,而一个更具能级、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静安,也将在众人的共同勾勒中逐渐清晰。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