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60余万小区公共收益,静安城管筑牢群众权益“防护网”
“没想到这么快就把钱追回来了,现在电梯换新计划终于能落地!”提起去年那笔失而复得的60余万元小区公共收益,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居民李阿姨至今难掩欣慰。近日,这起“某物业服务企业侵占物业公共收益案”被评为2024年上海市行政执法“十大案例”,其背后是一套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创新实践。
电梯危机牵出八年"糊涂账"
2024年1月,一则江宁路街道某老旧小区“电梯老化待修却没钱”的居民诉求,引起了城管执法人员的注意。这个老旧小区的电梯故障频发,维修基金早已捉襟见肘,而本该用于公共设施维护的收益却不知所踪。
“我们接到诉求后,两小时内就抵达现场核查。”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回忆,初步调查就发现异常——某物业公司自2014年2月接手该小区后,在正常收取小区物业费的情况下,未经业主大会同意,从小区公共收益中按比例获取50%至65%不等的资金,作为该物业公司收入贴补并直接入账本公司账户。
更棘手的是双方各执一词:物业声称与业委会有"口头约定",业委会却表示从未经业主大会表决。面对横跨8年收支的财务乱账,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逐笔核对,最终锁定该物业公司违规分成60余万元的事实。考虑到新旧法规衔接问题,街道严格按“从旧兼从轻”原则裁量,在责令全额退款后,对2019年新规实施后的侵占部分依法处罚8万余元。这种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处置,让物业公司心服口服。
"执法导航系统"破解基层难题
“街道能快速突破,离不开区局提前铺就的‘执法路基’。”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坦言,从前期的法规培训到案件会商时的专业指导,这起公共收益侵占案的圆满解决,既离不开江宁路街道综合执法队的一线攻坚,更得益于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构建的“指导—执行—长效”全链条治理体系。
自2021年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来,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就在全市率先推出区局与街镇的案件会商联审模式,还与区法院、检察院等建立挂职交流、案件共商机制。这些机制在公共收益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协调区司法局开展3次法制审核,联动区房管局调出历年物业合同,指导街道规范审计流程,让每一步执法都经得起检验。“基层执法不是孤军奋战,我们要做的是搭好框架、备好工具。”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长期实践中,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总结形成“执法标准化+办案数字化+协作常态化”的治理框架。例如,通过“多格合一”平台,实现问题早发现、快处置的闭环管理。“就像给基层执法队配备了‘导航系统’,既不会跑偏,也能避开障碍。”一位参与办案的执法队员形象比喻。
一本"明白账"背后的治理升级
如何管好公共收益这笔"民生账",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案件办结后,静安区城管执法局以这起典型案例为蓝本,推出系列创新举措。依托“贴心城管进社区”智慧云平台,实现非机动车管理、违建治理、公共收益等相关法律法规解读,线索上报等信息可“一键直达”,居民可通过平台反馈占绿毁绿、飞线充电、违法搭建、房屋装修等问题,相关线索将自动流转至属地核查处理。居民王老伯点赞:“现在手机一点就能快速找到解决途径,心里踏实多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打造的“獬豸释案”品牌活动。每年执法人员都会走上舞台,通过情景演绎再现执法过程。这种案例交流模式,让执法经验从档案柜里的案卷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动故事。每年通过评审产生的指导案例,就像一本不断更新的“执法宝典”,帮助队员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找到参考。
今年的“獬豸释案”还有新突破,设置四大特色赛道,深化“贴心城管”践行为民初心、“绿色城管”守护生态底色、“平安城管”筑牢安全底线、“智慧城管”提高执法实效、“阳光城管”规范队伍建设等内涵,让更多优质案例从实践走向舞台,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现在大家都知道,公共收益是大家的钱,谁也不能动歪脑筋。"这起案例起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从追回60余万元小区公共收益到构建全域规范体系,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用一个个扎实案例证明: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既要绣好民生小事的一针一线,更要织密法治保障的经纬网络。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