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益显担当,走近静安公益诉讼检察官
“日常办案中常常遇到的是‘小’线索,但‘小’线索背后隐藏着事关群众利益的‘大’公益。”提到一线办案的感受,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徐衍这样说道。
从检19年,徐衍深耕检察事业,穿梭于刑事、民行、公益诉讼等多个领域, 在办案一线不断锤炼专业本领,曾获第一届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人才库。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克疑难复杂案件,其中多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扎根一线、守护公益的检察官徐衍。
秉持公益之心
践行司法为民
聚焦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等民生问题,徐衍带领团队开展老年人信息化无障碍专项调研。4年来,其团队持续深入养老机构、医院等服务场景,实地探查老年人的实际痛点,协同区卫健委、民政局等部门建立养老机构人工协助和认可承诺书等机制,推动医院完成移动互联网平台“大字阅览”“语音播放”等适老化改造,牵头举办“数智时代涉老检察公益保护”研讨会,让数字时代“慢行群体”感受检察温度,“督促落实老年人信息无障碍措施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典型案例。
徐衍率先探索办理光污染治理新类型案件。针对灯箱、广告牌、路灯等光源夜间亮度过高,长期影响周边市民生活、休息的问题,他带领公益检察部门,通过联合技术调查官进行光源亮度照度检测的方式破解了光污染事实认定难题,从而推动超标光源降低亮度或关闭,还群众以舒适的夜间环境。该案获评最高检“2022年度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十案示范案例,最高检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结合本案经验心得,徐衍撰写了《光污染防治中的检察公益诉讼担当》发表于《检察日报》,为此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上海经验。
勇于开拓创新
坚持高质效履职
徐衍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法律人应有的素养。”他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总结办案规律,完善工作机制。
为充分彰显公益保护及时性的特殊价值,徐衍牵头起草《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行政公益诉讼繁简分流、简案快办工作机制》,通过构建案件分类处置体系,跑出公益保护“加速度”。团队依托此机制,在居民区饮用水加水站旁垃圾堆积案件中,实现从线索发现到监督整改仅用 48 小时,切实体现行政公益诉讼的应急响应效能。
在办理英烈保护案件中,徐衍参与起草了最高检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办理英雄烈士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工作指引》,着力引导此类案件规范办理。
针对汽修危废不当处置及发现难等问题,徐衍带领团队积极构建监督模型,经过数据碰撞精准锁定违法排污的行为线索,有效地开展环境治理。该模型上架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
深耕多个领域
铸就检察“多面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能力就是我的‘武器’。”从刑事、民行到公益诉讼检察,辗转多个领域的他,徐衍用19年的坚守诠释着“检察多面手”的深刻内涵。
在办理的张某、沈某某等七人抢劫案一审判决后,徐衍通过仔细审查和法律研究,发现一审判决未依法对未成年人从轻判处罚金刑,同案两名未成年人量刑不均衡,且对未成年人错误适用累犯条款,案件经抗诉后获得二审法院改判,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批指导性案例,对同类案件办理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徐衍指导办理的保护革命烈士陈尔晋、王曼霞名誉公益诉讼案,探索诉请侵权人以购买平台推广服务等方式扩大正面宣传内容的传播范围,从而切实达到网络空间消除影响的实效,为网络空间英烈名誉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拓展了诉讼请求的思路,获评最高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的英雄烈士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谦虚低调,理性专业,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十九载春秋,徐衍用脚步丈量法治初心,以专业守护公平正义。他是穿梭于不同检察领域的“多面手”,更是扎根一线、心系民生的“守护者”。在新时代检察事业的征程上,他始终在服务人民群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检察人的责任与荣光。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