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推进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有“新招”
4月18日,静安区召开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会,以多项新举措,迈出探索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静安范式的新步伐。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副区长龙婉丽,以及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市教委德育处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发布“静安红课堂”,思政课堂从校内走向校外
依托静安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静安红课堂”品牌项目正式发布上线。“静安红课堂”将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让思政课堂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探索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红色“实景课堂”“行走课堂”。青少年可以走进红色资源旧址遗址、纪念场馆以及历史事件发生地,通过专题教学、参观教学、情感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沉浸式”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实现课堂理论讲授与现场体验等实践教育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静安红课堂”品牌项目还将探索推动“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跨学科”融合,结合红色资源特色,联合物理、历史、美术等学科开展“红色建筑可阅读”“无线电波小实验”等趣味课程,将红色大思政教育融入艺术美育、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环节,让红色基因润物无声。
下阶段,静安还将与自媒体大V“混知”合作出版《半小时爱上红色静安》青少年漫画读本,与华师大合作研发《静安区首部党章诞生地资源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中的应用学习手册》,策划推出“静安红色研学地图”系列文创周边,深化培育“小红苗”红领巾讲演团,精心策划举办红色故事微宣讲、红色微戏剧展演等系列活动,不断汇聚红色大思政品牌新力量。
馆校结对全覆盖,探索合力育人长效机制
推进会上,静安区馆校社结对代表获颁证书。据悉,静安百所中小学持续与全区10个重点红色场馆、红色主题展以及1个红色文化街区开展结对共建,已经形成“十馆一路连百校”的联动工作格局,基本实现全区馆校结对全覆盖。接下来,静安区将充分运用区域内106处红色资源旧址、遗址,深入发挥红色场馆的专业优势与学校大思政课程的教学优势,积极打造“青少年友好”场馆,探索建立馆校合力育人长效机制。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久隆模范中学联合围绕“毛泽东为何没有选择出国留学?”及“延安精神”,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与闸北第二中心小学、永和小学、新中初级中学、新中高级中学携手以“党章里的现代化密码”为题,分别进行了思政课展示。
两堂思政课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分钟,却用青少年喜欢听、听得懂的方式打开了青少年了解红色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的新路径、新方式。
会上,团区委、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大宁国际学校围绕“润红色童心 育未来先锋”“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红色场馆与大思政深度融合”““一馆一路”践初心——打造让学生有获得感的大思政课第二课堂”作交流发言。
成立工作联盟,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自去年以来,静安区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全力开展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试点工作。继去年11月,静安区委宣传部联动多部门共同制订发布《静安区关于开展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发力,推动构建起常态化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后,今天的推进会又推出一项新动作——成立“静安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联盟”。
该工作联盟由区委宣传部、区委党研室、区教育局、区文化旅游局、团区委共同发起,将负责总体统筹、指导、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推动部门协同、市区联动、馆校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政府、学校、红色场馆、社会等各方面、各领域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教联体”,把红色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
同步成立的“静安区红色思政课程资源包研究共同体”,将统筹发挥好区级思政课教研员、红色场馆讲解员、思政课教师、青少年学生多方参与力量,建立常态化“双师双研”机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打造一批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实践案例。
下阶段,静安将以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试点工作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用思政课的理论凝练红色故事之魂,将红色场馆打造成沉浸式的思政课“教室”,将文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思政课“教材”,培养具有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的思政课“教师”,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建设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静安力量。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