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堆乱放”到“共治家园”,静安这个“20岁”的小区如何焕发新生?
在上海,许多老旧小区有楼道堆物、电瓶车乱停放等现象,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更潜藏着安全隐患。如何破解这些“老大难”问题,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
位于静安区彭浦镇的海鹰居民区绿福公寓,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商品房小区,正在社区治理微网格项目的牵引下,实现从“乱堆乱放”到“清爽整洁”再到“共治家园”的变化。
从堵到疏
守护“屋檐下的平安”
海鹰居民区绿福公寓由东西两区共12个楼组、255户居民组成,堪称“迷你版社区”。长期以来,小区基础配套设施不足,一楼大堂空间虽大,却一度成为电瓶车违规停放和楼道堆物的“重灾区”。小区安保力量有限,活动空间匮乏,单靠楼组长个人力量难以解决这些顽疾。
近年来,因楼道堆物和电瓶车违规停放而产生的火灾频发,给居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期盼社区治理的新变化。为回应居民需求,海鹰居民区启动了彭邻格社区“屋檐下的平安”微网格项目,以楼组为单位,探索“以点带面”的治理模式,以“老”带“新”,充分激发社区内青年力量。
首先,楼组长通过微信群向居民宣传清理楼道堆物的重要性,并配合物业逐步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发现堆物立即清理,确保整治效果可持续。
年轻居民则发挥青春治理的力量,担任“第二楼组长”,在楼组微信群中分享电瓶车着火的视频和新闻,让居民更直观地认识到乱停乱放的严重危害。此外,他们还发起倡议,鼓励年轻人将电瓶车停入地下车库,将地面停车位留给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对于个别屡次违规停放的居民,“第二楼组长”采取“柔性劝导+果断执行”的方式,将违规停放的车辆直接搬离。
经过一系列努力,如今,绿福公寓12个楼组的一楼大堂清爽整洁,电瓶车停放秩序井然。
“小社区”焕发出“大能量”
为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居委会联合镇规建办,在东西两区各新增了4个6米长的爱心充电棚,方便无法进入地库的居民充电。与此同时,还在地面增设40个充电口,地下车库清理堆物、加强照明,并新增非机动车充电口56个、监控摄像头27个,全面提升社区的安全保障能力。
“楼道是干净了,但空荡荡的,感觉缺点什么。”
居民在看到整治成果后,提出了新的期盼。为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居委会在清理楼道堆物时,将部分旧家具搬至一楼大堂,改造成居民共享的简易会客厅和议事空间。这一举措得到了居民们的“点赞”,他们主动捐出家中闲置的沙发、茶几等物品,实现了“家具楼组漂流”。
久而久之,居民们的目光从楼道又拓展至了整个小区,开始自发讨论起如何让小区更漂亮、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真正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海鹰居民区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屋檐下的平安”项目开展后,绿福公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堆物清理、墙面粉刷、设施升级这些“看得见”的改善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安全意识显著提升,自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更多年轻人愿意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治理,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与安全。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