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思政课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从三封来信中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13人到9800万人的史上最强创业团队如何炼成;100多年前的团员青年们是怎样干好这件最酷最潮的事情?3月19日中午,民立中学的同学们走出校门,在1公里外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内聆听了一场沉浸式党课。
这场从课程内容到授课方式都非常贴近青少年的课程,是静安区中小学“一刻钟实践圈”现场党课主题活动,更是五年来静安区推进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的缩影——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一刻钟”实践圈等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将静安教育“大思政课”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向纵深推进。
把课堂搬到红色场馆,让思政教育直击人心、扣人心弦
静安区共有106处革命遗址,近年来,区教育局充分发挥静安区“六地”优势——即利用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静安区档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等加入了首批区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区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成,为静安推进馆教结合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时空基础。
“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红色场馆,在沉浸式参观和上课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百年光辉历程,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这是一次深刻的体验。”民立中学一位同学在课程结束后留下了这样的感言。
与之有相同感悟的,还有来自上海市回民中学的同学们。回民中学依托学校选修课程第二课《刘长胜故居—荣泰烟店的秘密》开展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探索。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刘长胜故居”,站位双新改革视角,探索大思政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此外,静安区还利用《静安区大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探索手册》,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3月18日,按照“沪遵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一体化战略合作”的相关协议内容,沪遵中小学研学实践学校联盟正式成立。当天,13所中小学的校领导在杨波中学,就如何扎实推进沪遵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并对研学课程开发、红色文化及微缩 “展馆”进校园、红色文化宣讲等工作、活动项目达成了共识。
将课程融入社会,融入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天地
2022年起,静安区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与街道社区深度合作共建,互利互哺,相生相长,共创教育友好社区——即充分运用静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全面依托街道的历史文脉和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在社会,社会爱教育”的现代教育治理样态。以建设教育友好社区依托,各学校加强社区内校级基地建设,以学校为圆心,以校周边一公里为半径,大力推进“一刻钟实践圈”建设,以此确保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活动,接受真实、鲜活的教育,加深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认知与体验。
“工人新村里的幸福路”是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开展的大思政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组织学生通过“一墙一河一居”citywalk来体验和了解时代更迭下工人新村环境的巨大变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切实改善。
3月15日,学生们参观了彭浦新村第五居委会党建服务中心,探究彭五小区的旧区改造工作。彭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为学生们讲解了社区的历史风貌与改造现状,学生们循着总书记曾经走过的“奋进路”主干道缓步前行,学习了道旁设立的“工业足迹”、“城市足迹”等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并认真聆听着小区旧改中的温情故事,感受工人新村的历史变迁和崭新面貌。同学们还沉浸式地聆听了社区党建工作者们精心制作的党课《特别》,在一段段珍贵的视频影像资料中真切感受了社区居民生活改善前后的点滴变化。同时,基层工作者们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生动实践,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为什么当初彭五小区的改造不能像如今的彭三、彭一一样原地建设高楼呢?”党课后,同学们对公共事务参与表现出极大热情,充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如在旧区改造和动迁中两种方案的选择依据,新建小区剩余空房是否可以作为商品房进行售卖等等;同行老师们也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人民参与旧改的具体事例,借机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社会,调动生活经验对党群关系有进一步思考。
“新时代的思政课堂,需要不断突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向广袤的真实社会,让学生见人见事见成果,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从而勇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温润滋养家国情怀。”学校负责人如是说。
据统计,目前静安区有167家区级社会实践基地,还有15家正在审批中;有市级劳动实践基地2家;区级劳动实践基地3家;校级劳动实践基地24家。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向东中学以“树立价值之正,筑牢信念之基”为主题,开展思政活动周,通过开设区级思想政治理论公开课,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暨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等,推送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入脑入心;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静安学校以“思辨,体验人文快乐”为主题推进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在三月的“人文节”上,历史、语文等学科通过课例研究、主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助力成长……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静安各学校也积极夯实课程建设,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打造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更加深刻的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信仰升华’的同步生长,切实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内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起,静安学校以教育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为指引,以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为依托,以17门上海市教委认定的“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为先行,研发“小学活动”“初中探究”“高中导读”的分学段校本化思政课程群,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拓宽视野,推动学生了解党史和国情。
同时,静安将“一校一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工作,作为各学校思政课程群建设的中心工作和规定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静安初步提炼出“专题式教育、融合式推进、体验式学习”的《习读本》教学三法,产生了较高的教学效益,《习读本》教学已经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最有情怀的教师才能上出最有温度的思政课。为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和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静安通过培、研、赛三项举措,推动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三线”共同提升,形成“三措并举,三线并进”的教师培训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导师铸魂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上海市学科德育试点区,静安区坚持先行先试,形成了区域教育品牌效应。但面对崭新的时代精神,面对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的挑战,静安仍在不断努力探索——目前,静安正在整合全区学校的力量,在“静安学科德育五维度课堂变革”的基础上,努力开展“以思想培育为导向、以能力培育为核心、以学科培育为载体、以导师培育为助力”的新时代学科德育“四育”模式的实践探索,深化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坚定不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持续改革创新。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