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2024“施工图”!一起来看文汇报专版报道
近日,文汇报推出2024上海两会特刊,用了两个整版刊发静安区2024“施工图”。一起来看第一篇:《发挥比较优势聚合高端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
中心城区静安,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总遵循,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彻始终的突出主线,一以贯之当好“施工队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上海看静安,着眼全国看静安,在服务大局中构筑静安发展战略优势,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以静安的生动实践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在新征程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苏河湾功能区着力提升世界级滨水区影响力,依托“一河两岸”水系资源禀赋,加快推动金融、商贸、科创等总部企业集聚,复合时尚消费、文化艺术、公共休闲等功能。(受访者供图)
聚焦高质量
服务大局中彰显静安作为
经济规模是地区竞争力的基础,静安区作为上海经济体量最大的中心城区,是外界观察上海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要坚持“四个放在”,服务战略大局,更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功能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全球高端专业服务的集聚和辐射,是静安区在长期改革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要功能优势,要花更大力气抓提升、抓突破,以“全球服务商”的整体竞争力,引领和支撑静安的辐射能级和城区功能。
总部经济是静安区的特色与亮点,去年,静安区总部经济持续增能,亚太运营总部计划深入实施,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家。提振外资企业投资信心,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1.02亿元,同比增长7.8%;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12.14亿美元,同比增长43.3%。涉外经济规模和占比保持中心城区第一。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静安区参展企业数量达历届之最,意向采购订单金额位列全市各区首位,市北高新园区获评“2022-202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最佳承接示范园区”。
今年,静安区将集聚更多具有全球运作能力和底层创新实力的高能级市场主体——由此构筑更具优势的产业功能体系。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聚焦强化“四大功能”,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知名高端品牌、本土新锐品牌、高成长性新零售品牌集聚发展,丰富高质量消费供给,打造多元消费新场景,做足“商旅文体展”联动文章。强化资产管理特色,支持国际知名机构、持牌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布局,促进金融服务赋能实体经济、助力科技创新。集聚专业服务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提升本土专业服务发展能级,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平台化、数字化、组团式发展。发展影视创制、电竞游戏、演艺戏剧、创意设计等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瞄准云数智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引育龙头创新企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积极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掌握关键环节的创新企业集群。
构建更加协同的功能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四大功能区产业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南京西路功能区着力巩固高端商务商业引领力。围绕“千亿商圈”建设,加快南京西路沿线功能迭代、空间优化、业态升级,高标准推进张园等城市更新项目。苏河湾功能区着力提升世界级滨水区影响力。依托“一河两岸”水系资源禀赋,加快推动金融、商贸、科创等总部企业集聚,复合时尚消费、文化艺术、公共休闲等功能。大宁功能区着力夯实科创文创双轮驱动力。做强大宁数字化安全中心、“大宁创芯助推器”等平台功能,加速集成电路、数字化安全、智慧健康等科创产业集群发展。市北功能区着力锻造云数智链产业硬实力。依托“区块链+大数据”底层技术和数商生态体系,推动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重点项目落地,加快国际科创社区建设,推动走马塘区域整体转型,提升宜业宜创环境品质。
营造更高标准的投资营商环境。要把招商育商、安商稳商、扶商强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堵点,出台管用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更好提振发展信心。今年,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落实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要求,静安区将深入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推动政策精准直达、服务便利获取、诉求高效办理。深入推进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静安分中心建设,发挥“卫企”联盟等平台功能,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高水平开放创新
探寻产业变革“核爆点”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静安区将把深化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新型算力、区块链、数字化安全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及时抓住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力争形成产业变革的“核爆点”。此外,总部企业和机构具有管理决策、销售结算、物流分拨、资金运作等职能,放大总部经济优势,对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有牵引作用,静安区地处开放最前沿,既要成为外资企业总部高地,也要成为本土企业总部集聚地,从而推动自身在全球网络中占据重要的节点位置。
去年,静安区实施增强科技创新动能三年行动,加快引育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全区新增创新型总部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40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达111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60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18件,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启动实施“百企成长计划”,构建企业动态遴选机制和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布局建设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加速器,积极构建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同时,深化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全球服务商名录机构达92家。编制全球服务商“出海”专业服务手册,制定专业服务业专项政策,支持专业机构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和跨境“出海”。推出人力资源服务贸易出口专项行动,培育跨境数字贸易企业。
今年,静安区将围绕信息安全、新型算力等重点领域,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底层支撑能力。大力实施“百企成长计划”,完善本土优质企业创新加速机制,推动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加快集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650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达120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加速器,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功能区”一体化创新载体链条。搭建各类创新主体与龙头企业、金融资本、专业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强化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等要素保障,营造近悦远来、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与此同时,静安区将积极探索规则对标。规则博弈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要的博弈。改革开放重要任务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探索规则构建,从而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制度型话语权和影响力。静安区国际化程度高,理应在这方面大胆探索、有所作为。要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创建“优质产品进口示范区”“专业服务贸易集聚区”为契机,率先推进制度型开放。特别是从静安区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出发,聚焦专业服务监管、保税展示交易等领域,从小切口探索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为上海、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路、作出贡献。制度规则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直接体现在营商环境上,静安区将找准世界银行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结合点,抓紧启动新的改革行动,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提高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持续释放开放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升级版,鼓励全球服务商深度嵌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专业服务赋能科技创新和本土企业“出海”。构建全域布局、功能复合的总部经济体系,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增能挖潜,深化市北高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新业态,积极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围绕数据确权、资产评估和安全保护等领域,持续探索数据交易流通机制创新。
积极挖掘产业空间潜力。深化产业空间高质量利用,以城市更新驱动发展空间扩容提质。有序实施恒隆广场三期、梅龙镇广场等楼宇更新项目,打造高端要素集聚的商务商业综合体。发挥产业园区能级提升工作机制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实施路径。
2023“浓情静安 · 爵士春天”音乐节(受访者供图)
保障改善民生
既解决问题也创新机制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尽最大努力改善民生,静安区将以实施新一轮20项民心工程为统领,把民心工程办得更实,对于每一项民心工程,既要解决问题,也要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既办好实事,又能做到可持续。把绣花功夫下得更深,立足实战实效,加快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使用,筑牢数字底座,更好做到前瞻性监测预测、全场景动态展现、高水平应对处置。
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效果图
静安区扎实推进二级旧里以下零星地块改造,去年,全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小区蕃瓜弄拆除重建项目实现100%签约生效并开工建设。稳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完成旧住房修缮改造80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开工500台、完工335台,完工量在全市“三连冠”。在全国首创“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全区住养老人签约率达92.26%。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户数连续3年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为老服务“一键通”累计服务1.12万人。发布《静安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标准指南(2.0版)》,开展274场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专项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长护险评估服务全流程“AI+监管”。
今年,静安区将加快推进“两旧”改造,全年启动10幅零星旧改地块和7个成套改造项目,按节点推进蕃瓜弄、彭一小区等项目建设。实施100万平方米“美丽家园”建设。开工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0台。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3500套(间),供应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000张,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年提供500个(次)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岗位。为全区400户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老旧小区改造100条无障碍坡道。开展示范性智慧化菜市场创建,完成2家菜市场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早餐、白领午餐网点布局。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性街镇,布局一批功能复合集成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做深做实为老服务。加大养老床位供给力度,推进彭一小区养老院等项目建设,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50张,完成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300户。深化“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打造多元化、定制化医养融合服务项目,探索在养老机构设立住院型站点,推广普惠型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新增2家智慧养老院,推广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能级。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