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静安别墅,听TA们演绎的弄堂故事
弄堂(上海话拼音:longdhang),上海的一种基于里弄类建筑的城市社区,指城市中某一成片街巷内的居民所组成的社区。它是一个怀旧的词汇,满载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是关于历史的见证,是往昔岁月的载体,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标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上海现存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
——静安别墅
静安别墅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1025弄,1926年,南浔富豪张静江在这里投资建造一批新式里弄住宅,占地三十八亩五分,式样仿欧洲联体别墅,1932年建筑竣工,因地处旧时静安寺路得名。迄今为止,仍是上海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也属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诸多名门望族和社会名流曾居住于此,蔡元培曾居住于静安别墅52号,在此开始了他的革命工作和教育事业;于右任曾寓居于静安别墅,在此研究编辑《两陋木筒汇编》《标准草书》等著作;孔祥熙更是于1942年购得大部分静安别墅产业,后委托美商中国营业公司经租……
近百年过去,纵然静安别墅年华老去,仍不失当年老上海的独特风韵和别样风情。在岁月的洗礼下,它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感与沧桑感。
红色裸砖搭建而成的外墙,
欧式风格的门框及窗框,
厅前花园四季飘香,
市井弄堂生活的烟火气……
上海历史的缩影,
在这些平凡的弄堂生活里;
上海未来的故事,
也会在这里继续生长。
1988年,小赵刚满20岁,听父母的话,从老家浙江来到上海,投奔住在静安别墅的师父家里,以裁缝学徒的名义拜师学艺。那个年代,街面上没有很多服装店,大家结婚时候的衣裳不是靠买,而是靠定做,一个优秀裁缝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小赵常跟着师傅挨家挨户地跑,生意好的时候,一栋房子从一楼到三楼都是他们的客户。一栋楼忙完了,又跑另一栋楼,白天黑夜地忙活,常常做到晚上9点、10点。小赵说,想把手艺练得熟练点,希望有朝一日能拥有自己的服装铺。
这个时候的他远远不会想到,未来的30多年,他会在静安别墅安家、置业,并一直生活在这里,见证着一些老街坊们离开,慢慢地换成了更多年轻人与外国人的面孔;见证着静安别墅地上的石砖逐渐变成水泥地;也见证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盼着他有一天带女朋友回家……世事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住在这个熟悉的弄堂里。
最近这几年,他也开始学着用手机点起了外卖——
2012年,餐饮外卖行业在中国爆发,20岁的阿金也成为了在城市里穿梭的蓝色身影中的一员。他在派送中总是脚步慌张,但只要接到像静安别墅这样在弄堂里的订单,他还是会偶尔心里暗喜。
“这里不像公寓楼,进楼里不用按门禁,楼层也低。”把车停好,拿上订单,确认地址,三步并两步,不出一分钟,阿金已经完成了一单的配送。
“我刚做这行那时候呀,住这里的年轻人也蛮多的,我最常送的就是生活用品、蔬菜水果一类的。”回忆起当时,阿金感触很多。
彼时,静安别墅已经完成了一次修旧如旧的房屋设施修缮工作,居住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批来到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入住。静安别墅,是一片摩登时尚里的静谧之地,也是他们繁忙生活中喘息歇脚的惬意小天地。
阿金又把车启动了,熟练地调转车头,避开晾晒着被子的矮凳和家门口的花坛,穿梭在弄堂里,继续为生活奋斗。
上海从来不缺奋斗的年轻人,他们揣着梦想来到这里——
2023年,20岁刚毕业的小江来到静安别墅,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学校到职场的距离,对他来说就是从教室到弄堂。
“我没在写字楼工作过。”小江难掩羡慕之情,但尔后又腼腆一笑,“但这里在市中心,挺方便的,而且环境很安静,我觉得蛮好。”小江说着,语气中透露出对这种氛围的喜爱。
交谈间,小江的目光不经意地飘向墙角边,一只小猫慵懒地躺着晒太阳。
“我还经常逗逗这里的流浪猫,弄堂里有很多小猫。”走出弄堂口,周边有很多餐饮店,他中午就常光顾附近几家美食店。
在静安别墅,小江迈出了人生新阶段的第一步,弄堂里没有摩天大楼,但充满老上海的生活气息,是繁华喧嚣中简单的美好。
“这也算是独特的体验吧。”他眼神里闪着光,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如今,在91岁的静安别墅,在上海暖秋的午后,爷叔坐在树荫下打瞌睡,阿姨晃着健身器材,家家户户趁着好天气把衣服被子拿出来晒一晒,送报员挨家挨户把报纸投进邮箱……
在这条弄堂里,
时光似乎放慢了脚步,
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安宁。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