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10年!静安这个团队至今已服务老人2万余人次
当老人因赡养问题与至亲对簿公堂而不知所措时,当有居民因房屋产权争议而“八年维权”时,当居民家庭因婆媳矛盾闹得不得安宁时.......有这样的一支团队,有这样一批热心老年维权的公益志愿者,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旁,向其提供法律支持,为其撑起维权的避风港和保护伞。他们,就是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团队。
2023年,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迎来了十周岁生日。在8月2日举办的“银盾十载砥砺行,扬帆起航新征程”主题活动中,更是再现了这10年间,由一张法律咨询服务台发展至拥有近百人支撑的法律服务公益团队的凡人故事。弹指十年间,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共计帮助老人2万余人,化解大、小矛盾纠纷500余例,挽回经济损失870余万元。该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创新性公益项目”、“上海市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静安区第二届最佳实践公益品牌项目”等荣誉。
贴近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银发盾牌”应运而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长。经统计,2022年共和新路街道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街道总人口的40%以上,属于典型的老龄化社区。
而早在十几年前,街道便通过志愿者走访、居委会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了解到有70%以上的老年人反映在赡养、再婚、赠予等方面的相关信息知晓甚少,近百位老年人存在家庭纠纷、房屋产权继承、诉状书写及申请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由于老年人在经济、智力、体力、精神、知识等方面都相对弱势,对自身的维权往往力不从心,而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又频频发生......此类情况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共和新街道的公益人迅速行动起来,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想法变成现实。
2011年,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前身——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老年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正式挂牌,开始着手解决社区居民涉及法律的急难愁盼问题;
2013年,随着活动的深入,服务不断“升级”,“银发盾牌”项目应运而生,并入选上海市社区公益创投项目,还在原有法律咨询流动驿站的基础上新增多个特色板块;
2014年,“银发盾牌”项目进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平台,成功得到市区两级公益福彩金的支持......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发展,“银发盾牌”项目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创新推出“社工+法律专家+志愿者”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作模式。
社工:
“银发盾牌”项目组拥有多名中级社工师,主要负责项目统筹工作,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运用到每个项目的落地实践中。
法律专家:
“银发盾牌”先后与上海市二中院、市检察二分院、静安区法院、静安区消保委、街道司法所及李东方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团队签订合作协议。
法律专家的加入为“银发盾牌”提供了专业且可持续的法律支持及法律资源。
志愿者:
与常见的志愿者团队不同,在“银发盾牌”项目的志愿者中,多数为低龄老人,“老年人帮助老年人”的方式更容易拉近团队与居民间的距离。
同时,针对志愿者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社工和法律专家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其沟通能力,培养法律意识,增加其知识储备,培养出了一批批遍布在各个居民区的“草根法律达人”。
“银发盾牌”名不见经传,却是居民贴心“娘家人”
“‘银发盾牌’多年来不断帮助社区的老年人,解决其法律需求,并把这项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各个群体。”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方面表示。
长达八年的艰难维权,一套被“骗走”的房子“物归原主”。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上海人吴晓军夫妇在街道辖区内购买了一套房,安安稳稳地居住生活了近20年。不曾想,2014年的某一天,夫妻俩却被人威胁,要求限时腾空房屋。最令人不解的是,房产证上的名字不知为何变成其他人的名字。眼前的这一幕,让夫妻俩彻底傻了眼,也就从那时起,夫妻俩开始了长达8年的追讨房屋维权之路。
得知这一情况后,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组团队、社区法律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加入。8年间,为了打赢这场官司,项目团队仅是法院开庭就参加了4次,房产交易中心跑了不下10次。“我们从原先的闸北区法院到现在的静安区法院、杨浦法院等等等等,累积下来至少跑了一千多公里的路。”“银发盾牌”项目组志愿者表示。
最终,这场维权行动在2021年有了圆满的结果——吴晓军夫妇俩拿回了“阔别”近8年的房产证。
被亲生儿子告到法院,家事纠纷怎样化解?街道辖区内的独居老人蒋阿姨,因老伴去世多年,自己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爬楼困难,生活不便,故想将自己名下的产权房置换到底层。没想到,此事却遭到了儿子和儿媳妇的极力反对,蒋阿姨甚至还被亲生儿子告到了法院。
2021年10月,“银发盾牌”项目团队在得知该情况后,多次上门探望并疏导,并与蒋阿姨共同参加了法院开庭。最终,该案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第二次公开开庭审理后,得到了圆满解决。
理财、上当受骗......投入的一百多万元终于要了回来。80多岁的辖区居民赵伯伯在某次旅游时,认识了80后李某,两人相见恨晚,交谈十分投机,相处不到半年便成为了“忘年交”。在一次交谈中,赵伯伯得知李某投资的“实体基地”,无风险、高回报,赚了不少钱,于是便动了心。
第一年,赵伯伯拿到了利息加分红约七万元。尝到了甜头的赵伯伯立刻追加投资,前后共投进100余万元。然而,到了年底却出现了利息不到账、分红无音讯的情况,此时的赵伯伯慌了神,前来“银发盾牌”项目法律咨询流动驿站寻求帮助。
在经过检察官、法官、律师、“银发盾牌”项目组一步步对老人受骗过程进行剖析后,赵伯伯终于有了足够的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赵伯伯的钱终于“物归原主”。
扎根居民区搭设法律服务平台 “银发盾牌”以法暖人心
据调查显示,在共和新路街道,涉及遗产、纠纷和房屋的维权需求,排在了社区居民最迫切需求的前列。而“银发盾牌”志愿服务项目,则一直以来致力于为老年人和特殊人群解决赡养、房产分割、财产继承、遗嘱书写等诸多法律难题,是社区老人维护自身权益的盾牌。
如今,“银发盾牌”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每周进一次社区;法律工作室咨询每周开展一次,每次由1名法官、检察官、律师“坐堂”,定时、定点、定人。项目社工、社区“草根”书记员则做支持服务......
法律的车轮先后滚进了共和新路街道26个居民区,项目的知名度、影响力已不限于共和新路街道辖区,区域内的各街道及邻近的虹口、普陀等外区的老人也时常慕名而来。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共和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翔表示,“银发盾牌”项目将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以更专业、更柔性的方法,解决老年人出现的心理、家庭以及邻里之间的问题、矛盾和纠纷,让小问题在家门口解决;坚持协作共建,提升服务成效。强化与各家专业单位的合作共建,通过活动共建、基地共建以及人才共建等方式,培养更多、更专的人才队伍;坚持品牌打造,扩大社会影响。总结老年维权工作经验,提炼老年维权工作方法,推广老年维权工作模式,让更多的人学习、借鉴和运用,促进更多老年人受益。
“我们将始终站在为老服务的前沿,作为老年群体安养晚年的维权避风港和幸福保护伞,行稳致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成为共和新社区善治实践的排头兵。”共和新路街道“银发盾牌”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