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五床联动”将这些服务延伸至老人“身边”“床边”
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近年来静安区老龄化程度一直呈不断增长趋势。据区民政局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7.57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41.5%。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人口更高达5.47万,占户籍老年人口14.5%,占总人口的6%……一连串的数据显示,静安区已率先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与此同时,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养有余而医不足”;居家养老人员的日常照护和健康管理需求如何更好兼顾;传统医养结合模式面临健康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模式粘合度不高的问题……
作为民政部“十四五”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在上海的唯一试点地区,静安区自去年起,率先探索试点了“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将专业机构“里边”和社区“周边”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的“身边”“床边”,为静安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和医疗服务。
何为“五床联动”?
“与床沾边的老人,必然对‘医’的需求会非常多。从前期调查分析来看,一般有五张床与老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区民政局局长焦志勇介绍,“五床联动”模式中的“五床”,即为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区内一级、二级医院的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临终关怀病床)。
目前,静安正探索在这“五张床”之间建立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满足老年人健康预防、疾病诊治、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的综合需求,形成“五床”之间相互可接续的联动模式,让老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解决医养康养痛点
96岁的苏老伯,是一位居住在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的住养老人。一天,老人突然出现精神萎靡、不肯吃饭喝水等症状,养老院内的医生进行了初步诊断和治疗。几天后老人症状加重,养老机构当即联系了社区医院的签约医生,医生随即上门为老人进行导尿诊疗。
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认知障碍和前列腺严重肥大,导致导尿失败,社区医院医生立即更改方案,第一时间经绿色通道,直接将老人转诊到上级医院市北中心医院泌尿科救治。待转危为安后,转至社区医院老年护理病床继续治疗;康复后再转回养老机构继续休养。经过近20天的治疗护理,老人从卧床需全护理恢复到生活起居可以自理。
苏老伯这次“福利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区域中心医院急症救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恢复—福利院”闭环式全程式服务路径,正是“五床联动”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即当老年人住养环境发生变化时,养老机构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
当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时,养老机构及时与“五床联动”协议成员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对接,完成健康档案流转,并开通相应绿色通道,建立家庭病床,或转至医疗病床。当老年人健康状况好转时,可通过绿色通道转回至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当老年人临终时,优先入住安宁疗护病床,提供临终慰藉服务,从而实现老年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解决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后顾之忧。
让原居安养更有底气
除了机构住养老人,“五床联动”的试点,也让更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
家住石门二路街道的92岁老人叶秀颐与同龄的老伴是纯老家庭,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两位老人身体本来比较硬朗,叶奶奶因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她的老伴无力照料,便把她送到了社区长者照护之家,接受中短期的照护、康复服务。康复回归家庭后,叶奶奶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已影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加上叶奶奶和她的老伴都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老伴每周都要去社区医院配药,“虽然去医院公交车只有一站路,但往返一趟还是蛮吃力的,特别是下雨天。”叶奶奶的老伴坦言。
因此,叶奶奶回归家庭后,他们自费购买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社区长者照护之家为老人配备了紧急呼叫“一键通”设备,安排护理员每周上门服务两次,为两位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将他们的身体情况反映给家庭医生,便于家庭医生调整用药。
同时,护理员会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他们取好药品带过来,叮嘱两人按要求服药。天气好的时候,两位老人还会到社区长者照护之家参加康乐活动和用餐;天气不好或是老人不便出门,护理员就会送餐上门。家庭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之间的互转,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实现了原居安养。
实现高质量养老的更多可能
“您订购的药品正在配送中,预计10点前送达。”上午8点,和养老年福利院便收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来的药品配送信息。而在福利院一边的广场上,住养老人们正在社区中医医生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打起了“易筋经”……
如今,和养老年福利院在试点“五床联动”模式基础上,与所属社区的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组团式”增值医疗服务,团队成员包括2名家庭医生、2名护士、中医医生、康复师、药剂师组成,以精细化健康评估为依托,将养老机构的家庭养老床位老人和住养老人划分为健康活跃期、辅助生活期、行动不便期、临终关怀期四大类别,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宣教、预防保健、中医药服务、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七大签约服务内容,让老人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常见病、慢性病,不再需要外出就医了。
同时,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互联网智慧应用到医养结合中,养老机构服务的签约老人通过手机“健康静安”平台,能直接体验视频面诊、在线签约、慢病随访、中医体质辨识等系列远程医疗服务,借助“互联网+护理”、“互联网+康复”等功能,还可进行在线预约、健康评估等。
家庭医生通过“静安家庭医生家床手机端”,可在线完成诊疗记录、化验配药、家床记账、确费配送等工作。“线上服务预约、图文视频问诊、在线无感支付、药品物流直达”的便捷模式,极大程度减轻了家属的照料压力和经济负担,真正实现了“数据围着服务跑,服务围着群众跑”。
区民政局表示,“五床联动”模式提高了不同床位之间转介服务的便捷性,填补了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短板,还通过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医生上门提供增值医疗健康服务等,极大程度减轻了老人家属的照料压力,形成了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获得了家属和老人们的众多好评。
今年8月份起,静安区将分批次在全区养老机构推广实施“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进一步解决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的医养康养痛点。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