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试点“善治街区”模式,TA们这样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将共和新路街道辖区内的26个居民区划分成四大街区,街区涵盖居民小区、楼宇园区、商铺等辖区单位。 委任基层干部、商户负责人、“两新”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街区治理,探索“双街区长”制。 填补居民区连接之处的管辖“缝隙”,让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共和新路街道的“善治街区”模式,不仅盘活了街区中的“边角料”空挡资源,也让社区里的园区班车、“共享停车”、小哥茶铺等项目纷纷得以落地,居民区也有了更多“管家”,参与到服务居民的各项工作中。 这是共和新路街道在区域内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开启社区治理新模式下的新探索。 率先成立“善治街区”共同体 遴选一批“街区长” 在疫情常态化的日常督查过程中,传统以条线为区分的督查存在诸多弊端。 比如,美发美容行业属于城管执法、KTV属于文化执法大队执法、餐饮属于市场所执法等,他们在各自的执法行动中,面对问题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形成合力。 在复盘了疫情期间和疫情常态化管理的一些综合管理做法后,街道设立了“善治街区”共同体。 首批全职街区长、“善治街区”第二网格长强碧薇这样介绍:“我们将城管执法、市场所、派出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统一放在街区层面,形成联席执法队伍,一旦街区有了问题,就能第一时间处置,高效又便捷,打破了条线壁垒。” “善治街区”管理模式,还为每个街区设立了“第二街区长”。大宁茶城的“00后”店主叶诗敏在疫情防控期间是街区的一名热心志愿者,现在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第二街区街区长助理,如今她已经全身心投入街区治理中。 在街区划分时,每个街区的生态也较为丰富,由楼宇、园区、驻区单位、社区、商铺等构成。 驻区单位长途客运站针对沪北居民区的共享停车方案就是借了“善治街区”的东风。在多方运作下,如今,沪北居民区车主的停车难题得到缓解。 未来,有了街区长的协调,商务楼、园区针对附近社区的共享停车,将会实现服务内容更为精准。 我们希望以加强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街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效,除了职能部门人员力量外,街道包联领导、城运中心网格员、党建指导员、党群工作者等下沉网格,构建街区综合治理党组织。 街道党建办负责人介绍,“善治街区”还将成立街区善治党总支、商铺联席会、小企业联合工会等“模块”,来进一步完善街区组织体系建设。 园务会“圈”起园企“同心圆” 打破社区孤岛效应 随着“善治街区”共同体率先试点后,一些典型项目也应运而生。 共和新路街道的党群工作者黎冰冰不仅是一名党群工作者,也是第一善治街区工作站的一员。黎冰冰告诉记者,街区园务会的全称是“园区楼宇事务委员会”,涵盖了园区党组织书记、产权方(物业管理方)负责人、园区党群服务站站长、园区党群工作者、企业代表等全阵容,“园区楼宇事务委员会”是“善治街区”中重要的一环。 第一街区的上海国际新媒体产业基地园区是一个“新媒体+文化创意”为主题的标杆产业园区。2021年建成后,已入驻了40余家企业。园区紧邻大宁商圈,距离地铁站却有着“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2公里距离。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面临通勤交通问题的困扰。 如何让白领更便捷地上下班,解决“最后二公里”的难题,成了第一桩要事被街区和园务会提上了议事日程。 街区园务会针对白领需求立即召开协调会,实地走访听取意见,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设置多个接驳时间和站点,灵活运行,适时调整站点和线路,提升服务。经过努力,今年8月底,往返于园区和地铁站之间的暖心短驳车如期上线运行,为企业员工每日通勤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黎冰冰看来,看似只是班车的小事,却需要多方资源的协作,之前只是园区单枪匹马出力,因为涉及诸多单位,协调起来非常困难,往往不了了之。但现在有了街区的协调,来自四面八方的助力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使得好事办得更顺畅。 此外,园务会还会根据园区内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建立项目信息库,利用大数据优势优化园区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信息共享率。 园区信息库面向园区企业、员工、周边居民公开发布,倡导企业、员工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进行项目申领,进而带动更多力量形成资源共享及效能最大化。 例如,园区里有很多便利的白领书屋、妈咪小屋、休息驿站、心灵氧吧、共创空间等,平时只供园区白领“独乐乐”,如今这些服务场所和项目也对街区辖区范围内的共建单位、社区居民等开放,让这些场所的利用率更高。 现在的社区治理和以前不一样了,街区治理更便于解决一些社区问题,将一些零散的跨社区、跨园区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街道党建办负责人介绍,因为街道辖区内的楼宇园区存在体量小、分布散、企业小的特点,他们以街区为范畴,将单体量较小的园区,依据相近原则联合组建“园区楼宇事务委员会”,并由该组织牵头日常治理工作,密切联系企业、推进服务项目、促进企业发展,参与社区治理,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实现自治管理与有序管理的良性互动。 “敞开家门”服务新就业群体 “小哥茶铺”安家园区 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既是解决街区的商户、居民、白领等“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摆渡人”,更是奔走在街区不可忽视的服务力量,大量的园区白领对“小哥”的依赖程度高。 但是,奔走于居民区洗手间难觅,忙碌间隙休憩地难寻,想要接口水喝也不容易……这些对于外卖、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来说,成了每天的烦心事。 借助了街区的资源后,共和新路街道第二街区的大宁茶城共同孵化出了“小哥茶铺”,巧妙地解决了小哥们的“难言之隐”,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歇歇脚、喝口水”休息场地,成为了“善治街区”的典型案例。 “小哥茶铺”项目负责人顾纬骅告诉记者,共和新路街道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著名的大宁茶城就坐落于街道辖区内。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域化党建单位的优势,街道孵化出了特色项目——“小哥茶铺”,目前,已设置了五个茶铺。 “小哥茶铺”这一由街区联手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项目,可以为‘小哥们’提供歇脚、手机充电、共享雨具、应急药品等暖心服务。 “除了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还有游戏主播、网络主播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他们都是我们需要关爱的对象。”顾纬骅介绍,目前街道已经升级了现有硬件,打造了“新心驿站”服务阵地,在区党建服务中心指导下统一挂牌,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避风港、落脚点、学习角。 进一步梳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特设党史学习平台;合理划分功能布局,设立健身专区;添置必要硬件设施,为周边或途经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如饮水、如厕、充电插座等11项基础服务。 共和新路街道党建办负责人介绍,“善治街区”的设立,形成了社区服务管理的全覆盖,更形成了社会企业双向互动的有效治理力量。不管是疫情防控、营商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都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纳入“善治街区”管理模式中,让社区治理更科学高效,不断升温共和新社区的“温暖指数”。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