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养老生活圈 ,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养老不离“家”
其中: 3%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7%老年人可得到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养老服务;90%老年人在家以自助或家庭成员照顾为主,自主选择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
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常住居民约9.7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为实现社区大部分的老年人能够居家养老,创新地提出了养老不离家,构建社区养老新生态的生活服务圈新模式。
即,社区养老以家为圆心,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让丰富的养老服务载体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社区养老两个“家”
小家之外有“大家”
当下,
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老年人
最爱“凑热闹”的休闲场所。
禹奶奶的女儿非常感谢社区有这样的载体可以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家门口的日间照料中心,除了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外,中心还为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非药物干预。
禹奶奶患认知障碍已有三年,自从入托日间照料中心以来,工作人员便以数数、问候、唱歌等简单动作作为切入点,引导老人锻炼自主进食。目前,老人胃口有所好转,更令人欣喜的是,可以主动与工作人员问好,在家也能与家人进行简单地交流。
在唐家沙邻里中心,工作人员每天早地做准备:开窗、消杀、烧水、拖地……伴随着一声声“绿码,核酸24小时内阴性”的电子语音,有照护需求的老人们陆续来到。
与老伙伴们一起聊聊天、甩甩手、动动脚……一系列“课程”完成后,充实的一天很快结束,老人们说说笑笑地离开日渐照料中心,相约明天再见。
托底家庭照护床位
居家养老受益“服务包”
下午2点,康复师准时来到马阿姨家中,为老人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
69岁的马阿姨是独居老人,患有心脏病多年,兼有其他慢性疾病,多年的腰椎变形使她行动不便,日常生活深受影响。共和新路街道成为上海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单位之一的街镇,有居家养老需求的马阿姨第一时间享受到了这项试点服务。
家庭照护床位
就是将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搬到老人的家中,根据老人实际需求,由专业养老机构量身定制服务计划,配备康复师、心理咨询师、护理员、社工等,上门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经过评估,适用于马阿姨的“服务包”内含每月居家照料、健康监测、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组成的12小时居家上门服务套餐。由于符合补贴条件,市场价700元的服务套餐,马阿姨每月仅需支付200元。
马阿姨为此喜出望外:
数字化时代推动智慧养老,
打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基地
在共和新路街道综合为老中心门口,工作人员静静等候老人们的到来,认真查验核酸码、行程码之后,引导老人们有序进入休息区、康复室、活动室……数字健康生活和服务从上午开始。
“我最喜欢203室的体能检测。”75岁的应老伯是一位跟上时代步伐的“时髦”老人,平时非常关注智慧养老,他认为:
康健驿站
拥有血糖、血压、骨密度、肺功能、心电图、动脉硬化、中医体质评估等10多台现代化健康检测仪器,老人可通过微信号“七彩健康云”将检测结果“秒传”至手机。
依托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健康检测指标,大数据平台将帮助老人发现身体异常,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是守护老人的健康管家。
“关注公众号,扫码检测,一键获取健康检查报告,这样就可以阅读报告了。年纪大了,也要学会和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居民应老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来检测一次,看看健康数据是否有变化,以便时刻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
他还鼓励身边的年轻人一起来参加体能测试:“办公族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家倒头玩手机,忽视锻炼,经常来测一测,是很有帮助的。”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