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率先试点“社区宝宝屋” ,教育友好型社区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全面启动
9月27日下午,“静安教育 友好江宁 升级典范”教育友好型社区在江宁路街道全面启动。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静安区委副书记王益群、区政协主席丁宝定、副区长龙婉丽等出席了教育友好型社区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举行了教育友好型社区启动仪式,与会领导为社区宝宝屋进行揭牌,为学生代表赠送了“江宁启航”活动手册。
同时,现场举行了静安区“三段式”课后服务资源聚合管理平台上线启动仪式。
会上,王平指出,上海市力争在“十四五”规划内,实现全市街镇“宝宝屋”覆盖率达到85%,中心城区的覆盖率力争达到100%,为市民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
静安区率先试点,将托育“宝宝屋”建设和江宁路街道创建教育友好型社区紧密衔接,打造“教育在社区,社区懂教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在江宁路街道率先建成了001、002、003号“宝宝屋”,在全市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彰显了静安区在社区基层治理领域的绣花功夫和创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江宁路街道长期关注、探索社区教育新内涵,为呼应全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江宁路街道与静安区教育局共创的“教育友好型社区”包括六大领域,涵盖“宝宝屋”社区服务共建、“悦享里”综合素养共育、“师友轩”职业能力共培、“桃李居”人才共赢、“柏乐阁”学习型养老共享、“惠风堂”教养指导共享等六个领域,建立覆盖从婴幼儿早期教育到全人群终身教育的高质量学习型社区。
“宝宝屋”社区服务共建
“悦享里”综合素养共育
“师友轩”职业能力共培
“桃李居”人才共赢
“柏乐阁”学习型养老共享
“惠风堂”教养指导共享
从婴幼儿早期教育到全人群终身教育的高质量学习型社区。
“嵌入式”、“标准化”,
率先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居住在常德路上的居民冯老伯,带着1岁半的孙子来到位于昌平路710号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宝宝屋。送好小孙子到4楼的社区宝宝屋后,冯老伯直接在5楼上了老年大学,紧跟潮流上一堂“玩转数字”的科技课程。
除上课之外,冯老伯还可以到2楼图书馆,看看报阅读放松放松。小孙子属于最难带的月龄,宝宝屋让他享受了片刻的安静时光。
位于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宝宝屋面积80平方米左右,教室分为“融融活动馆”和“暖暖活动馆”,为幼儿创设适宜的运动、游戏和生活区域。
教室外的空间模拟自然情境创设大熊猫主题“亲亲竹园”,孩子们可以开展创造性游戏,这里可以同时容纳20位左右1-3岁年龄段婴幼儿活动。由于宝宝屋毗邻地铁口、交通便捷,对面就是街道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也便于居民就近办事零距离。
记者了解到,2022年初,静安区以江宁路街道试点建设社区托育“宝宝屋”,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嵌入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公办示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中灵活设置,通过加一点安全保障设备、多一点游戏探索区域、增一点开放温馨的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优质、科学、多样化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截至9月,江宁路街道共开设3家社区“宝宝屋”。 设在淮安路771号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楼的“江宁路街道社区宝宝屋”室内10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60平方米左右。整个3楼大厅是“宝宝屋”的综合服务区域,承担接待、服务咨询、晨检、母婴照护等功能。室内两间半开放教室及室外活动空间,可同时容纳45位1-3岁年龄段婴幼儿。
值得一提的是,“宝宝屋”设在为老服务中心,突显“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照顾幼儿的老年人还能在长者食堂就餐、活动等,受到居民的喜爱与支持。
作为全市首家在幼儿园内建立的嵌入式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位于西康路140号的南阳实验幼儿园内的社区宝宝屋室内面积80平方米,两间联通的教室及室外活动空间,可同时容纳15位1-3岁年龄段婴幼儿。
“在这个社区宝宝屋,我们配备了教师和保育员,试运行期间我们和社区也会多开展专门的研讨和交流合作,把这个服务做好。”南阳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李文静表示。
据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文君介绍,“目前,在整个江宁路街道辖区0-3岁婴幼儿有900人左右,3个宝宝屋可以提供90个计时制托位,基本可以满足居民需求。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每位孩子每年免费提供12次。12次之后,可以公益价格来继续享受服务。”
“社区宝宝屋的理念是‘嵌入式’、‘标准化’,‘嵌入式’是嵌入在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里面,比如老人一边享受为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一边可以将孩子送到宝宝屋托育。我们也是希望0-3岁的孩子托幼服务的提升,也是给到它家里的老人,包括他的父母提供科学、高效育儿的家门口的服务。”余文君介绍,除已经建成的社区宝宝屋之外,街道将蒋家巷居民区、吴江幼儿园、余姚路幼儿园三处纳入新一批“宝宝屋”的规划建设中,“未来,江宁路街道共有六家社区宝宝屋,居民8分钟左右就可以走到就近托幼点。”
“社区合作新课表”
助力“三段式”课后服务升级
除了0-3岁的孩子和家庭能享受到多元、便利的服务之外,对于学生来说,课后资源服务课程有全新的升级和丰富的体验。
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来自江宁路街道图书馆的馆长朱宇翔,正在为学生带来一堂“近代私家藏书楼——小校经阁”的文化课程,吸引了学生的互动参与。在另一个课堂内,以探究同乐坊建筑前世今生故事的课程,丰富的人文底蕴通过寓教于乐的活泼形式展开,吸引了学生们的踊跃互动。
“我们学校处在江宁路社区,辖区的陕西北路有很多文化底蕴的内容,这些可以作为我们的资源,但这些资源要开发出来就需要两边一起合作。”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看来,“我们可以提供教学方法,街道可以提供资源,他们可以来,我们也可以出去,学生可以在学校里,也可以在校外学习和参与,合作交流的课程是很广泛的。”
“整个江宁路街道有17个中小幼学校,24个办学点,我们把这些全部集中在一起,和江宁路街道共同开发课程,《江宁启航》的课程目前已经在我们中小幼日常教学中开展。”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邱中宁介绍。
记者获悉,在“双减”政策下,静安首创“三段式”服务样态,为3万余名学生提供免费优质课后服务,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此次江宁路街道与静安区教育局共同合作、试点探索,推出“社区合作新课表”,助力“三段式”课后服务再升级。通过“送进去、引出来”,整合社区优质课程资源,50多位名教师、名教练,以多种形式,为江宁社区的7所学校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近20门课后服务课程,全年送课达2000余学时,8万余人次学生受益。创新研发《江宁启航》课程,融合具有江宁特色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融入社区。
下一步,江宁路街道与静安区教育局将继续探索,针对社区内学校15-18岁青少年提供真情景职业感知和职业体验,以及高质量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结合“白领驿家”建设,围绕商圈打造“江宁白领学苑”;开发生命教育核心课程,通过终身教育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通过“教育友好型社区”六大领域,惠及社区全龄段人群,让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