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院“科普训练营” 打造健康传播“六边形战士”
第四届“市民健康科普宣传周”期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通过已经树立的“十院科普官”品牌,短短一周内共推出22个不同学科专业的健康话题,包含讲座直播、科普短视频及图文等多种形式,在云端线上为市民奉上了丰盛的科普大餐。目前已经推出的作品阅读量均破万,其中《粪便致病也治病,菌群移植知多少》《下巴怎么掉了?颞下颌关节健康勿忽视》更是超过20万人次的阅读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需要“六边形战士”
第十人民医院在2021年成立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但是医生有医学知识,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好健康科普。为了让医务人员真正学会做科普,“科普训练营”应运而生,旨在将科普官打造成为“懂政策、懂医学、懂人文、会策划、会创作、会传播”“六边形战士”。
上海十院党委副书记余飞寄语十院科普官们:“希望通过科普训练营系统化的培训,大家能成长为紧密围绕时代需求、扎实自身专业、倾听百姓心声、统筹主题内容、精进作品制作、活用平台宣传的专业医学健康科普人才。”
如今科普训练营已举办十期,从科普政策解读到媒体视角选题,从视频脚本构成到科普实战分享,科普训练营的培训内容让参加者感到切实受益。
中医科刘珺说:“感谢科普训练营,实用的科普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科普语言和专业语言之间如何做好切换。”眼科高鹏表示:“最根本的改变还是在认识上,我切实感受到科普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老百姓受益,所以一切都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现在选题更快更精准了,就是要从临床常见问题、从社会热点事件中寻找科普点。”
“缺啥补啥”让每一期都是精品课程
考虑到十院科普官们各有专业特长,也各有个性特点,目前科普训练营已形成了“调研-策划-培训-反馈”闭环流程。开营之前先做调研,征集了解医务人员的需求,针对他们在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将最集中反映和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期主题,随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并且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听课反馈,力争让每一期培训都成为精品课程。
针对选题切入有些困难的需求,《大众医学》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黄薏带来了《科普选题与策划的诀窍》,“定科普选题记住六个技巧:准、新、巧、小、高、专……”
科普官们反映开展健康宣讲把握不好文稿用词,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副会长杨平指导了《如何做脱颖而出的科普讲解》,“科普是一种科学翻译,科普讲解稿撰写需符合八个基本要求……”
对于科普视频制作有想法,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手把手讲述《如何做好纪实性微电影》,“医院工作中的各种场景,通过手机及时记录下来,都可以成为医学科普的素材……”
考虑到个性化需求,科普训练营也灵活采用“大班”与“小班”的形式。大部分的训练营都是以大班的形式开展,在授课之余,十院科普官们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心得,同伴引领,共同进步;而第六期和第十期科普训练营则针对具体的科普赛事,以小班形式进行,参加比赛的科普官们得到了强化训练,在比赛中更进一步展现了风采。
多方位传播,拓宽科普训练营的影响力
一年多来,十院科普专家库队伍壮大,科普平台也不断拓展,科普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图文、视频、讲演一个不落,科普内容包罗万象,疾病防治、医学技术、生活保健样样齐全,并且形成了《十院科普官》《科普官说》《十院健康大讲堂》三大科普栏目。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普训练营的助推作用。
“科普训练营”已成为上海十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品牌项目之一,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培训,为人民群众奉上“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健康科普,已成为十院科普官们的共同理念和奋进方向。
中西医整合医学科申长兴表示,原先只会用专业的医学语言,和患者交流总觉得隔着层纱,自己讲得费劲,患者也听得模糊,而现在会用科普的语言沟通,打个比方、做个演示,更接地气、更好理解,也更受患者欢迎。内分泌科张曼娜、泌尿外科陈祎颿都表示,有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除了开出药方,更需要的是重塑患者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以往只能在诊室里反复讲,现在可以拿出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让患者出了诊室门还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利于疾病后续治疗与管理。全科医学科李瑾门诊时遇到一名患者,老先生表示,就是看到李主任教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科普视频后慕名而来,他说:“这样关心到细节,讲的方法又简便好学的医生,我们肯定是相信的。”
今后,医院除了培养一批充满干事热情且具备健康传播能力的优秀科普人才之外,还将通过医疗集团、医联体等网络,将十院培养科普人才的经验推广到更大范围,希望能带动更多医务人员参与到医学健康科普中,培养一批社区健康科普人才,让社区老百姓自身也会科普,既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将健康知识传递给身边人,共同收获健康,助力全民健康早日实现。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