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人如何用英语讲好“静安故事”?这次有了权威答案!
这是全国第一本社区微志,是记载静安市民生活的历史书,反映静安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这里有故园变迁、家长里短、民谚童谣、嘉言懿行、日常琐事……
近日,由上海市静安区地方志办公室选送的作品《HOME IN MEMORY》,荣获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评选的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2021年度)最佳出版奖。
这是区地方志办公室首次尝试编纂的全英文出版物,秉承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打造精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诠释“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HOME IN MEMORY》为上海市静安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中文版翻译作品,《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中文版于2018年6月首发,自推出以来获得了各方关注,深受市民群众的喜爱。
2020年英文版出版后,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的关注。他们表示,通过阅读该书,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上海的历史人文气息,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该书也投放至区域内部分知名宾馆、咖啡厅等场所,供中外读者阅读。
该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国内较少的以“社区”为记述对象,通过对“百姓家园”变迁历史的记载,弘扬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地方志英文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作品以在中国的外国读者及身居海外的中国读者为受众目标,以英文工具“讲好中国故事”,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从细微处着眼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更容易唤起城市记忆,引起读者共鸣。
同时作为一部创新性作品,也体现了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是向国际社会展现静安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的一张重要名片。同时,以此作为若干年后国内外研究上海本土民风民俗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不可错过的五大看点:
看点一:新的编纂视角
该书将传统的官修历史书转变为官方编写与市民口述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中引入大量目标小区原住民的采访、口述等内容,将“正史”和“野史”杂糅在一起,倾听、记录“民间”的声音。
在语言上突破志书的行文规范限制,一定程度上“原汁原味”,反映弄堂里的真实过往,将朴实而充满烟火气息的市民生活带入读者眼帘。
看点二:新的阅读方式
除了文字和图片作为基本呈现方式之外,该书还融入口述史、社区环境以及市民生活场景,乃至纪录片等音视频资料。
针对现代人移动阅读、碎片化学习等特点,在纸质书籍上印制二维码,用手机扫码观看,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生动鲜活的市民生活全景。
看点三:新的入志元素
该书通篇采取N+X模式,N为常规的必写元素,X为根据小区各自特点增加的特色内容,比如,自然小区形成原因,房屋加层,物业管理,周边设施,日常细节,儿童教育(体育),成人休闲方式等,并设各种专记,反映现代物业管理中可借鉴的案例。
看点四:新的工作方式
地方志编修人员开创性地尝试社区(即居住区、小区)修志工作,在筹备过程中,省略了中间信息传递环节,直接对接社区居民点,与社区居委书记、主任,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管理员,楼组长,普通居民“面对面”倾听大家的故事,采集数据,确保获得“第一手”资料。
看点五:新的编修队伍
该书在筹备过程中,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招募志愿者,鼓励热心市民参与到这项创新工作中。他们中有建筑设计师、医生、律师、作家、文史工作者、报刊主编、记者等,这些不同的专业背景、行业经验汇聚在一起,共同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
尤为注意的是,社区微志记录社区过往的同时,更是花了很大篇幅留下今日“美丽家园”的缩影。全书设计了很大篇幅记录“旧电梯换新”“社区社团活动”“二次供水改造”“外立面改造”“平改坡”“基层精神家园建设”“爱照护”“志愿者军医队伍”等“美丽城区”“美丽家园”“美丽楼组”故事。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还原普通市民的生活,体现具有市井气息的人文主义情怀。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