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原居安养,为困境儿童托起希望……
■记者 彭旭卉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民政局认真按照市委、区委相关部署要求,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聚焦民政服务对象“急难愁盼”问题,从最困难群众入手、从最突出工作抓起,在细微处下功夫、在服务上守初心,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家门口就能幸福养老
为了让辖区老年人原居安养、老有颐养,区民政局围绕“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特别在今年,静安区重点推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打造与“国际静安”相适应的“乐龄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聚焦“老有所养、养有所食、居有所安”,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都能很方便地吃上物美价廉的热乎饭,就是一种幸福。”区民政局养老服务工作团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为老助餐服务是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静安的为老助餐服务工作还存在着城区场地资源紧张、拓展助餐服务场所困难,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助餐服务供给压力大这两大困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了解决这两大困难,养老服务工作团队联合各街镇,从扩大供给、完善菜品、个性服务、安全监管等方面不断优化助餐服务。
针对老年人用餐习惯,助餐服务点有的提供营养套餐,有的助餐点开放自选,让老人按需取用、自由选择。针对老年人用餐时间,增加助餐服务时间,从供应午餐发展到一日三餐,从工作日供餐发展到节假日也供餐。静安寺街道更是一年365天,一天3顿,全年无休提供助餐服务。考虑到老年人行动困难,组织送餐队伍,为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针对老年人算账缓慢,探索推行“社区一卡通”和老年就餐卡,为老年人就餐结算提供方便。目前,已有静安寺、曹家渡、江宁路、石门二路、南京西路、宝山路、芷江西路、共和新路、大宁路、临汾路、彭浦新村等街道实现了刷卡用餐服务。
记者了解到,静安区还推进“明厨亮灶”工程,老人可以在就餐区域的屏幕上看到后厨操作,“天鹰系统”则可以捕捉到厨房的“不速之客”,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截至目前,静安区已完成93个“乐龄友厨”为老助餐服务场所建设,均衡分布在14个街镇社区。助餐量从2016年的每月12.5万客逐步增加到如今的每月33万客,社区供餐能力达到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的5.14%,提前完成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中“助餐服务供给能力达到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的目标。
为困境儿童托起希望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民政局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推进民政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市民政局社会救助“政策找人”试点等工作,努力实现困难群众“智能查找、监测预警、主动救助、综合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用心用情“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尤其是对于困难儿童,静安通过推进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调整,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的儿童提供支持服务,为“最柔软的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石门二路街道的救助儿童彬彬一出生就被遗弃在医院,父亲去世,母亲有吸毒史,这个双目失明的脑瘫患儿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特殊的身体情况该如何照料?区民政局和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新福康里居委会共同协商,决定由新福康里居委会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联系专业机构抚养并帮助其申请救助政策。
普陀区人民法院剥夺了孩子母亲的监护人资格,并指定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委会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这是上海市首例由居委会作为儿童监护人的案例。区民政局通过多方沟通联络到福利院,将孩子接纳入院进行照料,由居委会作为监护人与街道工作人员共同定期探望。解决了孩子的监护和照料问题,区民政局又协调解决了孩子的身份证办理和户籍办理等问题,并将彬彬列入托底保障对象,所需经费由区民政局与街道按期结算,使得孩子的生存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作为民政人,保民生、托底线、救急难是我们的服务宗旨,作为民政的党员,更应该时刻关注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帮助他们寻求更多出路。”如今,区民政局的很多同志都会时不时看望、惦记这个在福利院慢慢成长的小生命,也深刻感受到民政工作人员践行“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更深层次的含义。
政务服务“向前一步”
在静安商务楼宇上班的陈小姐想利用午休时间补办新版社保卡,到了受理中心门口才发现匆忙中忘带身份证了。原本以为还要回办公室拿证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她现在只需拿出手机,在“一码通办”智能设备上扫描“随申码”,就可以办理该业务了。工作人员结合电子证照调用和系统数据核验,只花了短短几分钟,陈小姐就拿到了补办好的社保卡。
系统验证、取号、等候、叫号、办事、评价,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陈小姐给出了“非常满意”的好评。
这是区民政局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积极推进落实个人政务,巩固深化“两个免于提交”工作,全面实行“全市通办”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两个免于提交”相关工作,区民政局积极推动受理中心整合升级软硬件设备,如实现通过扫“随申码”即可“一码通办”相关业务;在中心每个窗口配置扫码枪,支持扫码亮证功能;运用“一网通办”自助设备“我的证照”功能,实现证照材料调取和打印。同时,还聚焦业务流程再造,结合“不见面”和“一件事”等线上办理渠道,以实践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极大节省了办事居民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全面提升了居民办事的便捷度。
静安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则在全市率先推行数字化婚姻登记工作理念,为群众提供有温度、有特色的婚姻服务。今年2月9日,区婚登中心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咨询。张先生和他的女朋友都是铁路系统工作人员,为了保障防疫物资的顺利转运,原计划在情人节办理结婚登记的他们只能选择延期。
通过电话联系得知,这对新人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只有情人节的第二天有片刻的休息,但却与中心办理结婚登记的时间产生冲突,为了不让他们留下遗憾,婚登中心决定开辟绿色通道,党员同志主动要求放弃休息时间,延长办理时间,提前进行预审工作,在他们顺利领完结婚证后,还在颁证厅内为他们办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颁证仪式。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继续紧扣党史学习教育阶段要求、步骤安排、必学内容以及规定动作,按照“清单式”推进工作思路,强化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抓实抓紧党史学习教育,压实责任,指导实践,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政工作双促进双丰收。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