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夏季中耳炎,市北医院诊疗宣教同步开启
急性中耳炎成为夏季高发病,其中有一个“祸因”是人们在游泳时呛水所致。专家提醒,夏季,人群中高达96%的人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且复发率高,但大家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多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绝大多数经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极少数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市民乔女士近日去海南游玩,在回来的路上,耳朵开始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症状有加重的态势:“回来坐飞机时发现耳朵特别疼, 回家都疼得恶心、想吐,我就想赶紧来医院找医生看。”
在静安区市北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通过内窥镜检查了患者的耳内情况,乔女士则通过诊室的大屏幕与医生一起查看了发病的部位,一边了解症状,一边听医生的讲解,对自己的耳朵内的结构和病症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得到医生的健康指导后,她放心了很多。
市北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凯指出:中耳炎大多跟游泳密切相关,如果游泳时不会正确地排水,就容易引发中耳炎。正确排水的方法是扬起头来让水从后面流入嘴巴吐出来,如果是从鼻腔进水,擤鼻涕容易把脏水擤进咽喉管,也会引发中耳炎。
据了解,游泳期间耳进水后,咽鼓管堵塞出现中耳炎积液很常见,会造成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而咽鼓管堵塞以后,中耳腔的水很难排出去,一旦发生感染后,它会从耳朵的鼓膜流出来,造成骨膜的破损。市北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凯提醒市民:“如果有中耳炎的情况,一定要到医院来做详细的检查。如果在游泳时发生耳朵进水的情况,因为耳朵里是有一层鼓膜的,水进不到中耳腔,并不会直接引发中耳炎,主要是防止外耳道炎症的发生。”
游泳引发的中耳炎,青少年易高发,因为他们的咽鼓管发育不成熟,一旦鼻腔呛水,细菌或霉菌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造成感染。因此,青少年游泳时应最好戴上耳塞、鼻夹等防护措施,不要进行高空跳水和扎猛等容易呛水的动作。如果耳外道不慎进水,应立刻将头向入水侧倾斜,辅以单脚跳动,让其自然流出,再用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擦试干净;如果出现耳闷、疼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就诊。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