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一体化守护特殊儿童
■记者 王文瑛
近日,第三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结果发布,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护苗”,希望PLUS——“折翼天使”社区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探索》项目,收获了“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提名奖。该创新项目,将市级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不仅开辟了静安区儿童康复在社区的先河,也为全区特殊儿童的社区康复,创设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创新项目守护特殊儿童
开辟社区康复直通车
“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我们现在做唇肌力的训练。嘴唇的训练,1-2-3-4-5。”
在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业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站,居民夏先生每周都会带着3岁的儿子来做康复,每次一个半小时。宝宝在这里将完成一整套的“口面肌、语言表达、手部精细动作、感觉统合、大运动”等训练课程。该中心的全科医生和第四康复医院的康复师,一起教授、引导、帮助孩子完成每个动作的训练。
夏先生说,孩子在三岁生日做例行检查时,才发现他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正常的小孩,语言水平只有一岁半,其他的发育水平也只有两岁左右。孩子外在的表现就是只会叫爸爸妈妈,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完全就无法理解别人说的话。为此,家长带着孩子在儿童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后,医生诊断为脑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和感觉统合失调。对于这样的病症,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必须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提升孩子各项能力。但是,专科医院的康复医疗资源紧张,家长每周必须带着孩子往返奔波,也是非常头疼的事。让夏先生感到非常幸运的是,华业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站的开设,不仅解决了很多患儿不方便甚至不愿去医院或机构进行康复的情况,还省去了就医不便,达到了看病“不跑路”、预约“不排队”。
在这里,上海市儿童医院和第四康复医院的专家会定期来坐诊,全程介入孩子的康复进展,调整和优化康复方案,让孩子最大限度地恢复各项能力。夏先生的孩子虽然只参与了半年康复训练,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已经足够让他惊喜。第四康复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兵给了夏先生专业而肯定的判断:“孩子的整体智力的发育水平,现在已经达到了临界的状态,小朋友已经可以到幼儿园去读书了。”而从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反馈来看,孩子也能够和小朋友正常交流了。
“全专联合”双重助力
医联体平台增加新成员
在我国,脑瘫、智障、自闭症.....等特殊儿童患儿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积极规范的康复治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距离居民家门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诊疗和康复服务都相对稀少,为了填补家庭医生儿童群体健康管理的薄弱点,加强社区小儿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覆盖,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区卫健委所打造的小儿康复医联体建设为契机,依托二三级医院专家的技术扶持,将市中心黄金地段的社区卫生站点打造成静安区“一老一小”服务工程的重要平台。
在静安区卫健委的统筹下,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联合专业技术帮扶的静安区华业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工作站,于2019年底开展了首次社区儿童康复服务。中心抽调家庭医生团队骨干、优秀康复技师与二三级医院的专家主任组成一支特殊儿童康复团队,共同为特殊儿童提供社区康复治疗,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康复技巧培训,每周两次为患儿提供康复治疗,其余时间由家长在家进行家庭康复治疗。
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文丹表示:“我们签约的儿童有2000多名,要做好这2000多名儿童的健康管理,我们希望利用医联体平台,继续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互联网+康复”,
填补特殊儿童社区康复空白
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创新项目搭载了互联网的服务,将康复服务通过云端,直接推送到患儿家庭。新冠疫情时期,患儿家庭如果无法正常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中心就启动“云康复”远程会诊系统,由社区康复工作站的团队人员、患儿家庭双方定时进行远程康复指导,让患儿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指导治疗,解除了患儿家庭的后顾之忧。
市级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资源整合的三者相互联动,康复质量可控,患儿有序就医,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实现了患儿放心在社区进行康复的目标。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市级、社区康复机构和患儿家庭一体化康复的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索,至今已接受咨询、康复治疗400余人次,通过远程康复指导,康复团队指导患儿家庭完成康复训练,教育、培训。同时通过专家带教,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家庭医生及背后强大的专科团队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