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
■记者 钱隆
2020年5月17日,一则由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让文山市的干部群众振奋不已,这意味着,静安对口帮扶云南省文山州“一市三县”中的文山市正式脱贫摘帽。
“现在,我们文山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幸福感也与日俱增。作为静安与文山之间的桥梁,我要继续把两地的友谊、情感、资源进行对接。欢迎大家都来文山看看。”援滇干部、文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姚磊向记者介绍着当地的情况,欣喜且自豪。
文山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穿而过,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北回归线绿洲”之称,是文山州州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三七之乡”。然而,因为发展的不均衡,这里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7月,作为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姚磊等来到了文山市,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减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功能提升
让房子亮堂心里更亮堂
仲夏时节,距离文山市区45公里的坝心彝族乡核桃寨村分外美丽,村内屋舍俨然、道路平坦、畜圈整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幅秀美的现代乡村图画映入眼帘。
“现在,我们除了皮肤晒得黑一些,其他那些‘黑’可都没有了。”看到静安来的采访团队走进村里,村民张庭贵迫不及待地要拉记者到他家里看看。老张所说的那些“黑”,是村民对原来居住的老屋的形容。彼时,村民卫生环保意识不强,牲畜喂养无序,村容面貌脏乱差。不少房屋年久失修,普遍是正面黑、楼板黑、板壁黑,屋内空空荡荡还无隔断楼板,于是,“三黑一空”就成了核桃寨村的代名词。
看到这样的情况,来自静安的援滇干部们下决心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将功能提升项目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广大群众留住乡情,更好传承民风乡俗。于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硬化路,漏风漏雨的泥瓦屋顶换上了彩钢瓦或瓷瓦,排污沟垃圾处理池牲畜圈舍设置合理,村民开展文体活动也有了小广场和活动室,更重要的是居住的房屋宽敞明亮、厅室厨卫隔断分明,“三黑一空”成了历史。
“项目开展以来,覆盖了核桃寨村委会下辖的他痴村、核桃寨村、可作村、羊耳庄大寨村、羊耳庄小寨村、向家小平坝村等自然村,受益558户2326人,其中贫困户就有77户355人。”援滇干部、文山市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章清介绍说。
产业规划
掏金点子让乡亲挣票子
小雨初歇,位于文山市东北部的东山彝族乡合掌村的农田里暑气蒸腾,椒农们正在田埂间弯着腰缓缓移动。村民李林英麻利地将挂在枝头的透红的小辣椒摘下,投入身后的背篓中。
“家里有没有大电视?”“有,55寸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当然好啦!虽然农忙时累点,但能在家门口干活,每月还有两三千元收入,很知足啊!”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林英答得爽快。
但回到几年前,李林英还是合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在地里种过玉米,也偶尔种种辣椒,和多数村民一样,都是个体散户种植,完全是靠天吃饭,产品缺乏竞争力,卖不出好价钱,一年下来维持全家的生计都难。
为了改变当地传统的农业耕种、生产、经营模式,静安的援滇干部将上海对口帮扶产业项目资金用于有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当地建设6个冷库和700平方米的大棚,采取以同等价值的土地、厂房产权资产归其所在的村集体所有,再将所拥有的产权返租企业使用的形式将项目推进。“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扶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帮助农户实现‘订单式’辣椒种植,土地和冷库的租金收益还能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村内公益性项目支出,
生产旺季时企业用工优先考虑当地农民尤其是档卡户,这是一举四得的好办法。”文山市东山彝族乡党委书记对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赞不绝口,他说,在静安援滇干部的帮助下,他们和兄弟乡镇都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政策”的扶贫模式,就拿这个辣椒项目来说,截至目前,已恵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超130户。
不仅如此,姚磊等援滇干部还利用部分乡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变起了旱田转水田的“魔术”。他们在坝心乡高笕槽村投入专项资金,将650亩的旱田改造成可以开展稻田养鱼、蔬菜种植的丰沃水田。在满足乡村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多出的水田指标还能交易流转给其他有需要的地区,光这一项,就能给当地带来上亿元的收益。“这些钱还能用来建设环乡的市政道路,可谓是小资金产生了大效益。”姚磊说到。
归零心态 让摘帽终点变振兴起点
今年以来,文山市实施上海对口扶贫协作项目11个,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6个,农村建设类项目5个,虽然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进展略有放缓,但目前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并已完成项目建设2个,项目累计进度为60%。此外,静安区与文山市还及时有效地开展对接,确定了2020年对口帮扶的四个自选项目,其中,坝心乡陡脆李产业发展建设项目、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云南霆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口罩、防护服生产线等3个项目已完成建设。
在人才交流方面,2020年,静安又向文山市选派了1名挂职干部、2名专业技术人员,尽可能把静安的优质资源,尤其是把先进的管理方式、医疗资源和教育理念带到文山,力阻“病根”变“穷根”、为脱贫工作开启“智”富门。
谈及未来文山市的发展,姚磊介绍说,将继续针对当地产业“小散弱”的特点,扩大产业规模、集中优势项目、做强弱势行业,推动能级的提升,真正让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我们还将依托上海消费大市场,努力争取与上海对口地区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开展消费扶贫、定点采购等方式,结合‘双线九进’和‘1+X’模式织就的消费网络,让文山的产品更受欢迎,让两地走得更近。”
群众满意度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关键,也是扶贫成果的终极检验。针对这一目标,援滇干部们将继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赛道上奋力跑好历史性的一棒,让静安与文山的手牵得更紧,为两地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虽然文山市已经顺利脱贫摘帽,但这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我们未来会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开展工作,美丽文山,未来可期。”姚磊如是说。
记者手记
端起扶贫的“蘸水”,咂出幸福的滋味
来云南采访的这一周,我们走遍了静安对口帮扶文山州的“一市三县”,虽然行程千里左右,但我却发现当地人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无论菜品如何变换,饭桌上总少不了一碗叫“蘸水”的蘸料。所谓“蘸水”,就是将各种鲜香麻辣的蔬果及佐料切碎做底,再浇上一碗热汤,香味便四散开来,再寡淡的食物蘸上一蘸,都会让人食欲大增。
扶贫的工作不也是如此吗?世世代代,乡亲们似乎习惯了低头看地、抬头望天的贫苦生活,即便想要摆脱生活的寡淡与苦涩,却力不从心。于是,一批批援滇干部将资金、技术、人才,思路、方法、理念装入扶贫的金饭碗中,再浇灌上自己满满的真心实意,这样一碗有味有料的蘸水,怎能不“蘸出”生活的幸福滋味?
时光悠悠,蘸水依然。虽然不知道下一次去文山会是什么时候,但这碗蘸水的味道,却总是难忘,它让我咂出了援滇干部们付出的味道、奋斗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在沪滇24年携手的过程中,和真情、奉献、勤勉、坚韧、友谊、收获等等情感交叠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