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战“疫”中逆行的“斗士”
■记者 邢蓓琳
组建30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24小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重点人员社区和道口排摸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各类人群发热转运、疑似病例医疗机构处置、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商务楼宇复工人员管理方案及12个流程图……静安卫生系统在行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先后派出4支医疗队,共273人支援武汉;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仅用20个小时搭建起发热留观病房,确保疑似病例“单人单间”,提出针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氢氧疗+菌疗”方案;华东医院实施入院患者“四级”管控,实行门诊实名制就诊,开通发热症状在线接诊咨询;上海市中医医院集中力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的作用……静安辖区内三甲医院在行动。
“我从事急诊和重症医学多年,有经验,让我上!”“我们报名进入隔离病房值班!”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请战;主动退票,取消休假,冲上防疫一线;准备在春节披上婚纱的准新娘毅然推迟婚期,坚守岗位……静安“卫生人”在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再只是父母的儿女、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们更是身穿白衣、救死扶伤的医者,是心有大爱、逆行战“疫”的“斗士”。
驰援武汉 传承医者信仰
2020年的春节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除了坚守,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吴瑞珅毅然报名,参加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她说,在拯救生命面前,自己不能缺席。“1976年唐山大地震,父亲第一时间报名,前往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疫情当前,新冠肺炎患者需要我,我必须去。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的信仰。”
大年初三临行前,吴瑞珅给父亲打电话说,自己将去武汉支援。父亲在电话里只说了一句话,“女儿,你安心工作,我等你平安回来!”这一刻,吴瑞珅落泪了,电话另一端的父亲眼底同样也泛着泪光。
到了武汉,吴瑞珅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三病区工作。为了减少防护物资的损耗,她在工作期间不喝一口水。一个班次下来,身上的衣服几乎都被汗水浸透了。“好好休息”“家中一切都好,勿念”“加油,女儿”……语短情长,父亲的微信留言,成为她的精神支柱,每每看到都倍感安慰。千里之外的吴瑞珅并不知道,父亲想对她说的远不止如此简短的几个字。
从她驰援武汉第一天起,父亲就在日历上做记号,算着她离家的日子;每天准时守在电视机旁,期待在新闻报道的镜头里看到她;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能给她发微信。父亲还把很多想对她说的话写在纸上,放在心里……
吴婷婷、陈雅娟、吴荣琴、施冬青、刘亚良……在上海援鄂医疗队里,还有许多和吴瑞珅一样毅然“逆行”武汉的静安“卫生人”。面对疫情,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害怕。但是他们更明白,驰援疫区,不问归期,只是希望能够战胜病魔,治愈患者,大家一起走进春暖花开,欣赏武汉最美的樱花雨。
关口前移 发热门诊严管理
疫情防控期间,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严格落实进入人员100%体温监测,做好发热病人筛查工作。对于所有接诊病人及陪同家属100%仔细询问有无重点地区和重点关注地区往来、接触史。同时,强化发热门诊筛查,全区七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选派业务熟、责任心强,流程熟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发热门诊,努力在第一时间将病人筛查出来。充实发热门诊、急诊、呼吸、重症等专业科室的力量,加强人员、药品、物资等保障,做好各医院支援发热门诊的梯队安排。完善院级和区级专家组,制定有效医疗救治方案,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昨天,发热门诊接诊了2名疑似患者。目前正在隔离观察,情况稳定。”1月25日,市北医院发热门诊值班医生佘君慧在与前一晚值班医生进行交接班时,得知了一个“凶险”的消息。
不久之后,发热门诊的导引护士把病人带了进来。身穿防护服的佘君慧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做好登记和传报工作。“因为有‘传染可能’,一定要守住每个环节,不能让任何一个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脱失。”佘君慧说,发热门诊是直接面对可能是疑似患者的第一道“闸门”,她必须要全力守住这里。
静安区中心医院也在原有发热门诊基础上,第一时间完成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改建,充实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力量。医院专家组不断完善发热门诊预检和诊疗流程,组织密切接触人员、隔离观察人员转运流程实战演练;合理开放门诊,引导患者有序就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日常医疗需求,区卫健委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包括开展计划免疫预约服务;新生儿和产妇访视由家访改为电话访视,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对于患有慢性病、老年病或其他病情稳定且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开具三个月的长处方。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及腹腔镜室等易感科室所有择期诊疗项目在2月29日前不得开诊,只保留必要的急诊和配药服务。
直面病毒 绝不打“退堂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就开启连轴转模式,因为这里的工作将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截至2月23日,实验室已检测样本445人次,检测结果与市疾控检测复核结果保持一致。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在实验室里,大家面对的是疑似病人的样品,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但是没人抱怨,更没有人打过“退堂鼓”。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大白”的沈琦,多次要求排班进入实验室。他所在的实验组曾一次就检测了26例病例的42件样品,创造了实验时间最久的纪录。
为了加快检测速度,节省防护物资,大家一旦穿上防护服进入实验室,常常就是坚持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上洗手间。脱去防护服,盐花在湿了又干的衣服上留下一幅幅让人泪目的“美人鱼”图画。“没有办法,疫情防控期间防护物资紧张,我们节约一套是一套。”
放弃和家人团聚,火速回到岗位投入战斗;顾不上家中年老生病的母亲,和团队一起冲锋陷阵;决绝地挂断年幼儿子的电话,自己却已泪眼婆娑;这一刻,团队每一位成员心中只有同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职责在肩,使命担当,我们是直面病毒的特种兵。”
社区管理 居家隔离不隔爱
面对严峻的疫情态势,区卫健委加强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形成街道镇、卫生、公安三方协同的卫生医学观察、街镇生活保障、公安安全保障工作机制。
家住大宁社区的武汉来沪人员黄女士,在居家隔离期间,每天都要自测体温六次。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翁佳丽医生首次上门流调时,发现她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就及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还留下手机号,互加微信,保持24小时健康指导。
一天晚上,黄女士突然发现自己的体温37.4℃,恐慌、害怕……各种情绪一下子都涌了上来,整个人陷入崩溃。黄女士打电话给翁佳丽。“别慌。也许是你太紧张了。我马上联系车,接你去医院。”电话那头,翁医生的话让她稍稍平静了下来。到了区闸北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后,经多次测量,黄女士的体温都显示正常,情绪也渐渐平复下来。随后,黄女士被送进隔离病房留观。
留观结束,排除疑似病例的可能后,医院派车把黄女士点对点地送到家门口。刚踏进家门,黄女士就给翁医生打电话报平安。第二天,翁医生再次上门,鼓励黄女士要保持轻松的心态,再坚持两天,居家隔离就能结束了。
在翁佳丽送上解除隔离通知书的那一刻,黄女士感动不已。她说,14天的居家隔离,社区医护人员关怀备至,还帮助她缓解情绪波动,太感谢了。“尽管隔离在家不能出门,社区的丝丝暖意始终在我身边,真是太温暖了。”
记者手记
致敬,逆行者!
空旷的街头、冷清的商场、宅在家中的市民,2020年初的上海变得有些陌生。一切变化缘于一场名为“新冠肺炎”的疫情。上海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有一群人却变得忙碌异常,他们义无反顾地“逆行”千里,为疫区人民带去战胜病魔的医疗力量。他们,就是我们的医务工作者。
在请战书上摁下指印的那一刻,他们忘记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躯,只记得自己是勇往直前的战士;全副武装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门的那一刻,他们说,这是最神勇的战袍;脱下口罩,看着脸上深深的印痕,他们说,这是最光荣的勋章;踏上征程,他们说不问归期,战胜才归。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我们不上,谁上!”他们掷地有声的誓言,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冲在战“疫”一线,倾尽全力治疗病患的身影,让我们感恩,更心疼。这一刻,我们只想说:“致敬,逆行者!致敬,英雄!我们等你们平安凯旋。”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