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工布鞋唤醒老上海的温暖记忆
■记者 任超 肖鸣亮
在陕西北路老字号一条街,红色砖墙前悬挂着17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其中的“大美华鞋业”牌匾黑底金字,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感。这家店里所销售的,正是众多老上海人心头所爱——手工布鞋。轻便、柔软、舒适的手工布鞋总能让人的双足压力下解脱出来,但要想制作出一双合脚的手工布鞋,却需要鞋匠长年累月的摸索、苦心孤诣的琢磨、坚持不懈的改良,还有薪火相传的沿袭。
今天的大美华手工布鞋不但穿着舒适、面料考究,更加入了刺绣技法,精美漂亮如同一件件艺术品,而这一切,与一家三代手工布鞋匠人的守候传承是分不开的。
初代匠人 精益求精
早期的大美华布鞋的注册商标是“飞足牌”,寓意穿上此鞋健步如飞。不过在店内的学徒工嘴里,布鞋的名字则是“吃素人”鞋。原来在以前,老板为了节约,经常给员工灌输“吃肉的人做鞋子没功德,吃素的人做的鞋子才有福报”的思想,于是,一些学徒把做出的鞋子戏称为“吃素人”鞋。
1940年,当时的“大陆”“美生”“东华”三家有名的制鞋业作坊合并成一家,名称从三家店各取一字,定为“大美华”。最早的三开间门面开设在同孚路(现石门一路)43号。2009年9月,静安区打造“陕西北路老字号一条街”,“大美华”搬到了现在的门店——陕西北路101号。
当年大美华布鞋的名气极响。京剧大师梅兰芳夫人和著名越剧演员戚雅仙、毕春芳等都是大美华的常客。当时,上海工商界巨头荣氏家族中的女主顾们,更是非大美华绣花女鞋不买。著名滑稽演员姚慕双、周柏春兄弟夫妇,也都非常喜爱穿。而当年大美华布鞋广受欢迎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执着钻研,他就是大美华布鞋初代匠人——顾学良。
顾学良13岁时从扬州来到上海,进入当时的大美华鞋厂后就一直与制鞋为伴。起初他只负责制鞋的最后一道工序——排楦,就是用锥子拉线后整理布鞋,使布鞋成型的工序。但好钻研的顾学良不满足于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在他的刻苦钻研下,很快,从出样到车工到排楦,制作布鞋的全流程他都了然于心。
为了有更多时间钻研制鞋工艺,顾学良每年只回一次老家。回家前,顾学良会为家人、亲戚、朋友制作布鞋,连女儿顾正兰学校的老师,都穿着他做的鞋子。正是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他的制鞋技艺一日千里,为今后大美华鞋业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代匠人 见证辉煌
1982年,顾学良的女儿顾正兰顶替父亲进入大美华鞋业,一进单位,她就见证了大美华最为辉煌的5年。从1982年到1986年,由大美华的老师傅们设计的保暖鞋风靡沪上,多个色系更为当时单调的着装配色提供了更多选择。年轻女性钟情的大红色、年长者偏爱的藏青色,还有适合全人群的咖啡色,当时可谓一鞋难求。
1996年,大美华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辉煌,他们生产的鸭绒棉鞋又轻又保暖,加之布制鞋底非常透气,因而又一次风靡上海滩。仅当时南京西路的一个门店,一天就要销售近200双。
2010年世博会召开时,大美华鞋业作为唯一一家进入到世博会会场销售布鞋的企业,迎来了声誉上的辉煌。这一年,大美华被评为上海市布鞋优质产品、中华老字号。
三代匠人 传承创新
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第三代传承人顾露刚入行,就一头扎进了制鞋技术里。刚开始的5年,她静心钻研片工和车工技术,手艺日益进步。这也让她的三位师傅感觉到了顾露的定力。2014年起,她开始接受制鞋全流程的工艺培训。
在位于奉贤路上的大美华布鞋制作间,顾露向记者展示了手工布鞋的制作流程。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狭长房间里,密密排放着半成品布鞋。制作时,缝得不准,鞋底会歪;翻底翻得不好,鞋子会不合脚;用榔头定型时,一个不留心,就会敲到自己的手;长时间的低头工作又让人颈椎生疼。但所有的难关在顾露的决心面前,都只是她努力传承手工布鞋技艺的注解。
现如今,大美华的门店里,展柜上的一双双布鞋早已不再局限于穿着的舒适、缤纷的色彩、多样的款式,还有图案上精美的走线,都让它成了穿在脚上的艺术。一有时间,大美华的这些匠人们就会前往专业的刺绣师傅那里,学习刺绣技法,将另一种传统工艺的精华注入手工布鞋中……
顾露告诉记者,艰苦的制作过程让她的手远比常人粗糙,但每当看到顾客试鞋时满足的笑容,她的疲惫就会被大大的满足感取代。顾露表示,只要有她和小伙伴们在,这一套制鞋绝技就不会被封存在档案馆,这份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必将为老字号的发展开创新的天地。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