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镇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会
■记者 顾武
“曾经的菜田农舍,如今是高楼林立;曾经的自然村落,如今是繁华商圈;曾经的田间小道,如今是绿地公园”……9月20日,彭浦镇党委、彭浦镇政府举办《光影诉光阴,共话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故事会,居民们纷纷借助影像图片叙说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居住环境、经济生活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静安区域内面积最大的街镇,彭浦镇最早是以蔬菜种植闻名的市郊乡镇。该镇白遗桥大队上世纪50年代组建的蔬菜生产合作社,还曾获得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肯定。该镇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上海乡镇许多“第一”:第一批进入全国“亿元乡镇”行列;第一批荣获全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上海第一个实行农民退养制度的乡镇;上海第一个完成了所有适龄农村人员户口的“农转非”的城镇;上海第一座乡镇现代教育园区。如今的彭浦镇,已经是拥有100余万平方米产业园区、300万平方米中高档住宅区和57个市、区级文明小区的现代化城区。
故事会上,在彭浦镇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居民百姓们,分三大篇章动情动心地诉说着乡镇的光辉岁月、时代变迁。在“逐光追影·彭浦梦”篇章中,闻名全国的农民摄影家李为民用一组组他拍摄的反映彭浦镇城镇景观变化的影像资料,叙述了通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用镜头定格田园美景、摄取农家风采、记载乡村巨变、为飞速发展的时代留影建档的历程。从他叙述中,人们了解到彭浦镇的摄影文化是如何从彭浦走向全国,并创造了多个全国“四个第一”的,即: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摄影展;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农民摄影作品选》;第一个走出国门、将农民摄影展办进了国外的市政大厅;第一批被国家文化部以摄影项目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而同样土生土长在彭浦镇白遗桥居民林元珍阿婆,既绘声绘色地借助影像资料,叙述了她世代居住的白遗桥村,曾经靠组建按劳分配的合作社受到毛主席表扬肯定、上过《人民日报》的光辉岁月,又诉说了她带领村里的姐妹们,组建“爱心手牵手”助老服务队、“阿姨护村队”服务居民,组建社区文艺队讴歌祖国的欢乐生活,她还领着姐妹们敲着军鼓表演《歌唱祖国》,祝祖国繁荣昌盛。
在“光阴流转·赞发展”篇章,彭浦镇摄影协会秘书长的陈海涯叙述了自己从带着算盘和记工簿在田间地头穿梭的生产队记工员,成长为摄影达人的历程。她还用一组荣获上海市第五届“市民终身学习周”摄影比赛一等奖的作品《春夏秋冬》,讲述了自己曾经居住的农舍群落,华丽转身为浦西最大公园郁金香公园的景况。彭浦镇“两代人”李大强、刘欣,则以多媒体小品形式,表演、讲述了昔日一片片农田菜地、农舍瓦房的家乡,从都市型工业园区、上海多媒体产业化基地等现代产业园区逐步迈进的过程。而年轻时候离家前往新疆工作如今退休返乡的孙国强老先生,用一根针绘制了反映家乡40年变迁的十字绣《美丽彭浦》,赠送给镇政府展览、收藏。
在“扬帆逐梦·新篇章”,当今彭浦镇大地上涌现的5位可爱的先进人物的光影展现在大众面前,他们分别是随身带着56位患者家中钥匙优秀家庭医生严正,开创“跟踪式”保洁法的“公厕劳模”李影,首创“宜居安养”为老服务新模式的“养老顾问”江文奕,为缓解老公房小区居民上下楼提供服务的“加装电梯专员”郭颖,架起军地友谊桥梁的“双拥项目负责人”胡晓晴。四位先进模范上台表达了自己愿在岗位上再立新功的愿望。而彭浦镇居民、“上海市手工艺大赛百强达人”、衍纸非遗传承人施黎莺,则将灯笼和“福”字环绕的衍纸艺术品《中国地图》,作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礼品,赠给镇政府,祝彭浦镇欣欣向荣。故事会在全场人员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落下帷幕。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