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路到修路 保护透析患者“生命线”
■记者 彭旭卉
本报讯 近日,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成功开展了一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该手术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保护了患者内瘘血管,为透析患者带来福音,也为静安周边地区透析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增加了一块重要的砝码。
记者了解到,血管通路是一条维持透析患者生命的通道,这条“路”的好坏,影响着透析治疗的效果,关乎着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安全性好、血流丰富、使用寿命长、对患者生活影响少等优点,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又被视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然而血管狭窄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最终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区闸北中心医院肾内科近日就收治了一例因内瘘血管狭窄住院的患者。杨先生动静脉造瘘术后因缺乏锻炼,透析时血流量不足,每分钟仅能达到130mL(正常透析时血流量应为成人体重的4倍,即一体重60kg的成人,每分钟血流量应达到240mL)。经血管彩超检查发现,杨先生的内瘘动静脉吻合口处血管狭窄,内径不足2mm,“高速公路”变成了“乡间小道”,难怪血流量上不去了。按照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类似杨先生这样的病例,需要重造内瘘,通过外科手术,分离、切除狭窄段并重新进行血管吻合。这种方法术后需要暂停内瘘使用,并行中心静脉插管过渡,更为重要的是,患者肢体上可供透析使用的血管资源有限,每损失一个血管内瘘资源,对透析患者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保护血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闸北中心医院肾内科医生采用了最新技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在超声引导下,从患者原有的内瘘血管上穿刺,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对血管的狭窄部分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血管腔内径。杨先生手术后,狭窄的血管内径从不到2mm扩张到5mm,术后1周透析血流量也从原来的每分钟130mL顺利达到240mL,之前因担心血流量不足而影响透析充分性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肾内科俞华医生介绍说,传统开放式手术最常见的术式是血管狭窄处近心端重新造瘘,这就意味着,每做一次手术,就有一段血管被废弃掉了。而我们自体血管的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尤其双侧上肢,导致血透患者后期无血管可用。而PTA手术能反复进行,对血管破坏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从而延长患者的透析年限。传统的手术解决方案中,患者在发生狭窄、闭塞等病变后,即使开刀重建,往往也需要很长时间不能使用内瘘,还需要中心静脉插管过渡,而中心静脉导管本身就是诱发中心静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PTA术后即用的优势更能够延长患者血管通路的寿命。相对于开放式手术而言,做PTA术时,仅在患者皮肤和血管表面造成针眼大小的破损,其损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超声引导下,可以实时显示血管腔内、血管壁及血管腔外的结构,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及根据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球囊,操作时可实时显示导丝、球囊导管的行进情况,减少血管穿孔等并发症。与传统造影相比,由于整个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造影剂,没有辐射伤害,患者痛苦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肾内科自建科以来,已成功开展各类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各类中心静脉长期、临时透析导管置入术数千例。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