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
■记者 邢蓓琳
在车水马龙的高架旁,有一幢百年石库门曾经见证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诞生,如今又安静地迎接着每一位走进来的参观者,它就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这里,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女性占比高达85.7%的青年团队立志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劳动妇女节上,这支绽放最美青春,甘当红色圣地“守护者”的团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全国巾帼文明岗”。
巾帼服务擦亮指路明灯
近年来,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数以年均49.5%的增幅一路向上走。特别是2017年7月完成馆内基本陈列改建提升再次开放后,高峰期日参观量三千人次左右,时常可以看见参观队伍大排长龙,成为纪念馆日常服务的“常态”。数据显示,仅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47万人次,参观团队6156批次,其中省部级领导20余批次。参观高峰期间,团队全员上岗奋战在讲解一线,每天站立长达7小时,日均接待上百批团队,每年人均接待2万人次,大家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纪念馆还创新推出“点式讲解”工作法,在每个讲解点上固定配备一名讲解员,方便参观者进入场馆零等候就可以听取讲解,以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采取点式讲解后,讲解员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到最短,参观高峰时更是连轴转。”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告诉记者,团体成员始终坚守热情服务,专业讲解的工作标准,对于讲解工作永远保有热情。
在纪念馆基本陈列改建提升项目中,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攻坚克难,从大纲拟定到设计制作再到现场施工,定岗定责保质保量有序推进,最终向社会呈现了一座“石库门里的精品纪念馆”。新馆开放以后,为了确保场馆“常看常新”,纪念馆还组成了一支以女性为主的专题策展组,一头扎进文物史料资源的“浩瀚大海”,开展策展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功举办“红色足迹”党章历程展、“伟大发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发端、“尽善尽美尽年华”王尽美诞辰120周年纪念展、“首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等专题临展6场,协办展览1场,异地送展1场。
巾帼智慧创新党史宣教
在工作中,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当好党史的宣传兵,不能囿于提供参观、讲解服务,需要大胆突破、创新方法和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为此,纪念馆以观众需求为导向,推出菜单式服务、体验式参观等服务形式,通过情景教学,重温革命历史,逐步形成“女校新开”“七一宣誓”“祖国万岁”等品牌宣教活动,让已经点亮了97年的辅德里“明灯”照得更远、照得更亮。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纪念馆正式推出“初心讲堂”,邀请知名党史专家、文化名人走进石库门,通过单人授课、两人对话、多人访谈等多种形式,讲述党史故事、追寻城市文脉,并通过网络视频直播、音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拓宽传播辐射面,连接起“讲堂内”与“讲堂外”广大受众,打造无围墙的红色课堂。
与此同时,纪念馆以研究为核心,积极承办市级、国家级研讨会,承接各省市科研项目,出版党史书刊。图书《腾蛟起凤——中共二大历史影像图录》是国内党史界首部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图录类书籍,填补了相应出版物的空白,曾荣获上海党史优秀成果奖。团队中的妇女骨干还自我加压,主动承担研发党史、党章课程任务,面向全市提供免费宣讲。部分女员工还受聘担任市委讲师团开展宣讲工作。仅2018年对外宣讲46次,听众逾3000人次。
巾帼风范书写大爱暖情
在工作岗位上,团队里的女同胞们和睦相处、精诚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每个人都出色地演绎着职业女性、妻子、母亲、女儿等多重角色。整幢百年石库门里,时时都洋溢着温馨友爱。
传承红色基因,一个都不能少。从2013年,纪念馆与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合作,开展爱心助残公益项目。每一位女员工都像妈妈或是姐姐一样,给孩子鼓舞和关爱,点亮心中梦想,绽放最美笑容,还每年暑假为他们举办专属夏令营。从兴趣爱好培养到救护讲解培训,每一项课程都通过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基因的滋养,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收获快乐。尤玮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夏令营,纪念馆特别为孩子们开放平民女校教室,让他们可以亲手摸一摸展出的黑板、讲台、课桌,坐一坐椅子。一开始,这些孩子很腼腆,连小手都不敢放开,后来当他们真正触摸到展品后,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甚至有一个孩子摸着黑板轻轻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长大了,我想做老师。”尤玮告诉记者,看到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听到孩子稚嫩的梦想,让自己更加坚定了做红色圣地“守护者”的信念。
辅德里的老房子不仅是中共二大会址,也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工读学校——平民女校的旧址。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时刻,也培养出了丁玲、钱希均、王一知、王剑虹、秦德君等一批著名的妇女人才。作为团队的“领头雁”,尤玮告诉记者,近一百年前,激荡着在石库门的追求独立、自由与创新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当时的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也激励着现在的团队每一个人绽放芳华,当好圣地的守护者、党史的研究员和理论的宣传兵。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