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原创音乐剧《植咒》将登陆静剧场
(记者 李瑛)喜马拉雅水源地科学考察、中国古琴音乐乐手、印度西塔尔琴手、中印古代文献、植物的咒语、跨媒体戏剧:这些外表上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将在静安文化馆的静剧场一一融合。一场独特的中印跨媒体戏剧《植咒:天竺之华》将于3月17日下午与观众见面。
民间文创机构自然力研究院和上海阅读派文化交流中心,是静安区文化局长期支持的民间文创组织和静安区文化馆进驻机构。在文化馆正式启动使用不久就历时4个月联合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印度CHAITI艺术基金会、上海音乐学院、横断山研究会创设了一台融合现场书法、古琴、西塔尔、中国鼓、印度手鼓、印度古典舞、多媒体装置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文化剧《植物的咒语》。
据该剧导演周雷介绍,为了创作这台剧,横断山研究会的首席科学家杨勇特别提供了他在中印山水神话源头之一的冈底斯山河流的科考影像作为舞台装置背景,周雷同时作为剧作人先期多次考察印度,阅读中国和印度的古典文献,从中国古典《山海经》、印度多种吠陀经典中寻找故事,最终让中国印度的两种乐器以“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并用印度古典舞形式重新演绎了在印度家喻户晓的双头鸟故事。古琴提问西塔尔回答,中国“鼓说”印度手鼓“应和”——通过这种特殊的音乐对话,将中印文化中充满自然属性和植物精神的共同要素以“植物咒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据周雷介绍,咒语在此并不一定是宗教用语,它在这个剧作中成为一种持续出现、多重环绕、绕梁不散的袅袅余音,通过这种声音宇宙的营造,观众可以通过沉浸在一种新的语境中重新看待中国和印度两国各自经典,理解文化中植物的重要性和生态特殊性,并反思中印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尤其是共享的文化价值。
除一台静态跨媒体剧目外,植咒主创团队还通过组织印度植物纹身、印度绘画、中国绘画、中国基层文化创新团队案例、上海剪纸记忆、上海石库门拓印、中印文化绘本手稿展示和互动环节,在静安区文化馆上演一场中印文化互动日和跨国文化节。
据悉,此次活动还将延伸出一本中印文化互动手稿集和一本儿童绘本,这场跨国基层文化创新作品《植咒》还将作为静安区文化馆支持项目进行二次演出,为更多基层社区市民、客居上海外国受众提供高质量定制式跨文化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