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春秋仁者寿 顾振乐高式熊二老的书法篆刻人生
今年5月25日上午,在富民路上的“福民会馆”内,上海两位泰斗级金石篆刻书法家——顾振乐老先生和高式熊老先生,各自迎来了103岁和97岁的喜庆之日,他俩彼此同庆兄弟情谊,携手跨进200岁这一历史性时刻,少先队员们为他俩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二老友情深厚如此长寿且依旧每天进行着书法创作,这在中国书法篆刻史上,实为鲜见。究其二老德高望重之一生,用《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来形容,实在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顾老如山之稳健,处世平静,宽容厚爱;高老如水之思维,快乐活跃,好动似孩。彼此智仁双全,可谓字如其人。
相逢为友翰墨客
顾老高老性格迥异,却是拳拳知交。
今年3月10日上午,笔者在一次晚宴上,听顾老儿子顾顺麟先生说,再过两个月,他爸和高老相约举办200岁同庆之喜。隔日,在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内,上海市书协理事、静安书协副会长陈标先生也告知笔者,5月份顾老高老一起同贺生日,这是二老早已约定的一件大事。
4月下旬,笔者在篆刻家吴承斌先生陪同下,同往顾府造访。
一见面,百岁晋三顾老即展开早已准备好的8至9米“东坡赤壁两赋”长卷给我看:“这幅长卷是我95岁时写的,一直搁置着,我一定要等到高老95岁时,为此卷题写‘引首’。6年后,高老95岁,果然如愿以偿,题写引首,今藏我处。”
细阅“东坡赤壁两赋”长卷,顾老在中间画有一幅赤壁图,左上方有他题字:略仿金武元直赤壁图卷,岁在己丑冬十一月初,心某老人顾振乐并记于沪上蓏迟阁,时年九十五。朱文印“心某”,白文印“顾振乐”。高老如约在为他预留的“东坡赤壁两赋”前页,题写了“东坡恣情赤壁之游”,落款是乙未春三月,高式熊题,时年九十有五。至此,历时六年创作的“东坡赤壁两赋”长卷,在二老均95岁时得以共同合力圆满完成,如此高寿逸才书家珠联璧合,相约完成,旷世古今难寻。
顾老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扇骨拓印纸,这是青年时期的高式熊为张石园所刻扇骨拓片,骨面内容是“柳溪渔隐”。为此,顾老珍藏了70多年。
环视顾府客厅四壁,除了满满的书画挂于墙上外,唯一一幅镶嵌在红木镜框里的巨幅照片引人注目。这是顾老夫妇与时年90岁的高老夫妇去苏州旅游时的四人合影,也是客厅中唯一一张用镜框悬挂的大幅照片。每逢外出旅游,顾老夫妇定会邀请高老夫妇相伴同往。在登山过程中,四顶轿子一路从溪口登雪窦山,上妙高台,一直抬到千丈岩大瀑布,四人兴高采烈,一路欢笑。
二老友情之深颇有佳话。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复校,校长邀请顾老任书法教师,共开设两个班级。他每次讲完课,隔日还要对学生进行辅导,渐渐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遂与高老商量,请他帮忙。顾老先讲课,第二天再由高老进一步辅导,这样共同维持了两个学期。
凡有高式熊先生举办个人书法篆展的,顾老也同样必到现场祝贺。2016年12月23日,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举办《一片冰心——高式熊书法篆刻艺术展》,观者人山人海。只见高老顾老身披红色长围巾,双双坐着轮椅出席开幕式,整个会场为之欢呼,为之感动。
年少努力勤发奋
生于1915年6月的顾老,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师从童心录、赵梦苏、翟树宜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青年时期对“元四家”山水画情有独钟,悉心学习其山水竹石,打下了文人绘画的基础。1942年,顾振乐拜张石园为师,对“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山水画潜心临摹,功深崇古,凝练洒脱,成为“虞山画派”的忠实拥趸,此后名声渐振。
顾老书风,秉承传统,苍老刚毅,楷隶篆草,四体皆能。篆刻习秦汉,重平正,并与方去疾、单晓天、邓大川等同门互学。如此年少,即已擅长书画印,并对诗文情有独钟。他在《腊梅元素——顾振乐诗文选》一书第三卷“古诗今写”中写道:“余之读诗、写诗自然是始于绘画,为自己的画题诗约在十四五岁,斟词酌句,审平明仄,情景交融,渐渐就爱上了这份吟咏。”如今,顾老舔墨吮笔百岁晋三,诗书画印集于一身,重德薄利为人崇仰。
生于1921年4月的高老,刻章从“地下工作者”开始。他出生于翰林世家,虽祖上高贵但家道中落,清贫如洗,辛亥革命后其父高振霄鬻字为生,从小因无钱上学,他只得居家受家父教诲。10岁临写《说文解字》,15岁临摹《金石索》,开始琢磨篆刻印章的朱白、虚实、大小等布局。20岁得海上名家王福庵、赵叔孺亲炙,擅书法篆刻印学于一身。
巧合的是,1942年顾老拜张石园为师的同年,高式熊则与张鲁庵相识,400多种珍藏印谱任其勾临,2000多方印章任其把玩。他与张鲁庵从师徒关系进而为传承关系,并得赵叔孺、王福庵亲教。他惊悉《赵叔孺印谱》内有难得一见的300方钤稿精髓,终得其真传。
高老篆刻,以刀为笔,刀有笔意,颇带书卷气;高老篆书,以笔为刀,笔有刀意,具有金石气,遂自成一格,受人赞许。1947年,高老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王福庵亲领入门,并获名人指点,学贯百家,遍览百帖,取古融今,27岁的他,已成为当时著名的西泠印社的社员。
同为天涯沦落人
顾老出生于上海嘉定,1937年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夕,举家从嘉定老宅逃难到上海市中心。日本兵闯进顾家老宅,见人去屋空,里外找不到顾家主人出来迎接“皇军”,气得一把火把顾宅烧了。因为老宅面积很大,大火足足烧了两天两夜。如今的老宅基地已捐赠给了当地政府,成为“陆俨少艺术馆”占地面积的大部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顾老当时在当语文教师,因为他教的都是“老东西”(传统文化)而被“靠边站”,被叫去扫厕所,身上还常常被挂“黑牌子”接受批判。家里整箱整箱的书被抄光,珍贵的木刻版线装本《康熙字典》共18册被没收,后来只还给他2册。北京故宫博物馆出版非常高级的线装本书也被拿去,后来零零碎碎还了一点。
顾老从小就喜欢书,因为爱书,他又悄悄买了几百本书回家。而今,顾老家里除了他日常必看的书以外,绝大部分书已经捐赠给松江西林禅寺崇恩书院。笔者在松江“地藏古寺”内,见到了“行願图书馆”藏书。
高老在“文革”中,也吃尽了苦头。
那时,身为上海维纳氏电工器材厂资方代理人的他,被发配到最为艰苦的翻砂车间接受“监督劳动”。他曾经因辅导上海电影机械厂“职工书法篆刻活动组”受到肯定而得到《解放日报》专题报道,却成了他“吃苦”的罪状。“造反派”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指手划脚,他有苦难言,只得一一忍受。但高老仍相信,不正常的社会现状会得到纠正,对有朝一日拨乱反正充满信心。
高老在与工人扛几百斤重的铁水包时,抢挑重担,赢得职工厚爱。在踏三轮车等艰苦工作环境中,他没有将普通百姓置之眼角,而是与工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在被“红卫兵”批斗时,他得到同事们的善意提醒——你千万不要戴眼镜,到时候挨打会弄伤眼睛的。
高老面对冲击时,对家中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章、印谱、字画、书籍注意保护保留,而对其它看得很轻,以至于“红卫兵”抄家时毫无“战利品”而落空,气得“小将们”把他家里字画撕毁了足足一公尺厚。身处苦难处境的高老却自寻欢乐,他对同事的善良得到了厂里工友及身边许多人的理解和回报,大家积极为其呼吁平反。在高老家中他对我说:“有一次厂里通知职工开大会,以往我是没有资格参加的,照样要在车间劳动。那天领导提前半天把我叫上去,给我看了一张得到平反的通知,我激动得眼泪汪汪,走回车间干活,都不知道怎么使用工具和操作流程了,实在是太激动了。”
陈标先生说,高老人品极好,处处帮人,同情弱者,看得起人。在厂里喜欢搞技术革新,心灵手巧,为工人所考虑,与最低层的工人交朋友。虽然被当作“四类分子”,但爱国之心不变,非常质朴。无论是身处世态炎凉还是磨难坎坷,即使在荆棘中爬行,也不改坚守善良的初衷。他考虑的是与人方便,助人为乐,爱人之德。
高老父亲高太史(高振霄)自民国始,因为保晚节而谢绝入仕,致家贫如洗,新中国成立后家徒四壁。高老前后两位妻子相继因病离世,此种痛苦,都被他化为淡定,化为力量,化为智慧,化为奉献。他虽遭受苦难但不觉得苦,他对新中国、对共产党的热爱,常常挂在嘴边上,始终感激不尽,有呼必应。走上了一条不负人生的阳光大道。
每次去高老家中,有听不尽数不完的善事、故事……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顾老高老一生蛰居沪上,与时代相容,并深入其最深处。在人生道路上,所有生活中的苦都变成快乐的甜,因为在他俩的人生字典里,这个世界非常美好,这个时代非常美好,人生也会非常美好。
高风亮节捐赠乐
先说顾老——
记得在庆贺西泠印社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顾老将一套颇具研究价值的明清各名家印谱及自己的二三十方篆刻印章悉数捐赠,引来与会者长长的热烈掌声。
5年前,当顾老从电视上看到一些外国友人,在学习用毛笔字写汉字的镜头,反观国内的中小学生,写作文则以电脑代笔,深感焦虑和痛心。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典书法艺术将何去何从?为此,顾老主动找到街道,表明心迹,要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尽个人所能。他倡议在街道开展青少年书法教育,举办书法比赛,推动国学文化的发展,并主动提出个人出资10万元。由此,带动了一位企业家也出资10万元。为了凑足50万元基金,顾老特意奔赴嘉定,动员一位相识的企业家出资30万元。最终,50万元的书法慈善基金款,汇入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分会,成立了“华阳——振乐青少年书法大赛专项基金”。顾老学生悟端大和尚得知老师此举善事,也捐赠了10万元。如今,街道每年暑期举行书法比赛,给青少年优胜者颁奖,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个年头。
2年前,顾老从《解放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引题:80后坚持照顾困难老人,即使遭误解仍坚持善举。大标题:十多年的感情,心里割舍不下。副题:周丽娟申请成立“同心梦志愿服务社”为更多老人送温暖。顾老读罢此文被感动了,他打电话联系报社,表示要尽自己的力量予以捐款。周丽娟赶到顾府探望百岁顾老,顾老如愿以偿,每年捐资3万元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奉贤区分会,用作周丽娟的“同心梦志愿服务社”基金。顾老对我说:“年轻人有力出力,我年纪大了,捐点钱也是尽力。”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在顾振乐的著作《腊梅元素——顾振乐诗文选》作序道:“多年来他也在街道基层举办书法讲座,组织书法评比,并亲自捐资作为学员奖励。他还将所藏近代名家印章、印谱等珍宝倾囊捐赠给社会。他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做到了身体力行,竭尽所能。”
再说高老——
当高老得知上海市书协楷书委员会要举办书法比赛一时需要筹措资金时,二话不说,挥笔书写,让主办方静安书法协会变卖他的墨宝以换取活动经费,乃“石油”换“大米”,令人敬佩。
高老得知“毛泽东旧居”单位搞活动经费缺乏,故常常免费写几十幅书法送去,而对于找上门付费求字者,则放在一边。后又应邀为“毛泽东旧居”书写“篆、隶、行、草、楷”五种体毛泽东诗词,并出版了《高式熊五体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字帖。
高老平时对自己非常节约,他一生受苦受难,但非常乐意做一个常常倒贴钱的“志愿者”。他把自己做九十大寿的聚餐费捐赠给玉树地震灾区,并连续6年请街道孤老、残疾人免费吃年夜饭。
2012年6月,他满怀信心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49号秘方”,捐献给上海静安区文史馆,了却他60年来的心愿。
才高艺广众人敬
顾老、高老两位艺林德高望重的书法篆刻家,皆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顾老具有深厚的学术修养,称得上是当今中国最年长的著名篆刻、书法家之一。
我与顾老相识于上海松江“地藏古寺”的上海崇恩书画院内。丙申盛夏,该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吴承斌先生告知我前往,院长顾老将在一楼大堂(念佛堂)举行文化讲座——《文字起源》。当天,顾老精神抖擞,不知疲倦,从四大文明古国讲到埃及圣书字,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讲到古印度的婆罗米文。会后,吴承斌先生带我步入二楼休息室,与顾老相见。下午,我见顾老独自提笔书写各种书体的20个“福”字(实际写了200个),便用手机一一摄录其运笔笔法,保存至今。
翻开《腊梅元素——顾振乐诗文选》,里面收有顾老的《古诗今写》百首格律诗。顾老写诗,靠自己摸索。他是从书本里学来的,没有老师专门教,乃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大凡有人请他提跋作序,顾老都切中主题。顾老写诗比较通俗,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格律很严。他在自己画的空白处,都自己题诗点缀。他写诗基本不用典,只要大家能看懂即可。因为会写书法又能绘画,整幅作品的意思就能充分表达出来。印也是他自己刻,所以,一幅绘画里面,诗书画印都有了。高式熊先生称赞顾老“其白文印多汉铸印遗意,工巧兼备,朱文印则不乏赵吴痕迹,可谓千姿百态,变化于毫秒之间,非半世纪功力难成其就”。
顾老曾两度远赴日本举办书画展,其作品为众多纪念馆、博物馆所珍藏,出版有《顾振乐书法作品集》《顾振乐画集》《乐斋自选印谱》《篆刻基础八讲》《腊梅元素——顾振乐诗文选》。上世纪70年代中,顾老与高式熊、江成之、方去疾、单晓天、叶露渊、韩天衡等海上篆刻名家,共同参与《新印谱》简化字篆刻的创新研究,受到篆刻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顾老在大学教授书法至八十耄耋,九十老童还设立青少年书法发展基金会,亲临开元中学为学生授课。到百岁人仙时,应弟子悟端大和尚所邀,担当起“地藏古寺”上海崇恩书画院院长。2009年7月,中国文联授予顾振乐、高式熊、徐伯清三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从事新中国文艺事业60周年”荣誉证书。2011年10月,西泠印社授予顾振乐和陈佩秋两位先生“终身成就奖”。若用白蕉的话“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来形容顾老,颇为吻合。白蕉的书髓论说,书法要炉火纯青,须心境+性情+神韵+气味,总归为学识,无疑也是对顾老书法篆刻人生的写照。
本报报名书法撰写者高老一直住在静安,人生充满着快乐,包含着童趣,包含着幽默。
丁酉春节之际,东方电视台《艺术人生》播放“可凡倾听”节目中,高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的对话场景传遍申城。他如数家珍,记忆极好,爱好广泛,诙谐幽默,打动了许多电视机前的观众。曹可凡对高老说:“您今年96岁了。”虚岁,虚岁!“高老谦卑中蕴含智慧。”我看侬像66岁。“我30年饭白吃的。”说完两人哈哈大笑,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是情不自禁。高老说:“家中如测字摊,人来人往,闹猛开心。”他说自己年前住院,照样是“直”的进去,“直”的出来,而且耳朵听觉非常好,谁讲他的“坏话”都听得见,引起电视机前观众的一阵欢笑。当节目主持人问及他长像似毕加索,是否有外国血统时,他巧妙回答:“侬去问我爸爸。”其开朗的性格,像个老顽童,观众对如此精彩又珠联璧合的对话放声开怀,收视率极高。
高老出访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或举办个展,或讲授中国篆刻文化,并当场示范,受到“国外追星族”的热捧,作品常常被一抢而空,国外篆刻爱好者甚至专程来沪拜其为师。顾老于2008年6月作《与高式熊共叙篆艺》诗赞美道:“心醉雕虫技,昔年梦寐求。苏嘉同作客,篆隶相与媒。西泠三秋夜,东瀛四美收。生平为知己,文采互清幽。”
高老的小行书非常有特色,具备厚、滑、实、糯之神,执笔气韵生动。其父高振霄(晚清翰林太史)是新中国第一批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如今,高老子承父业,成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所长,2005年——2008年,高老成为国家级非遗鲁庵印泥传承人,上海静安书法协会会长,上海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主席等。著有《高式熊印稿》《西泠印社同人印传》等专著,2011年获得“西泠印社功勋章”。
顾妙林先生得悉我要撰写纪念二老200岁文章时,深有感触,娓娓道来——
1986年,他随顾老、高老等几位书画名家赴外地参加笔会。席间,顾妙林先生现场书写,高老见其印章直呼:“你字写得蛮好,这方印太差劲。”顾老为弟子见缝插针曰:“你帮妙林刻一方如何?”高老爽快回道:“回上海我刻二方送他。”月余,高老通知顾妙林章已刻好。顾妙林此刻从朋友处得悉,“朵云轩”有4位篆刻名家正在展示印章润格,他赶往“朵云轩”欣赏,见高老的二方得意印章作为样章放置在最靠前的镜框里,润格居首:朱文“顾妙林印”和白文“静得斋”(顾妙林斋名),这二方印竟然就是高老为他所刻。顾妙林先生置身“朵云轩”橱窗前深深仰视,心情激动。一是高老分文不取高风亮节,二是顾老助言高老相助,可见二老彼此感情之融洽。
同庆高寿心愈宽
顾老乃志存高远,造诣深厚而有谦谦君子之风令人难忘。高老乃上善不争之水,其相濡以沫之情怀,常常以诚感人于四方。此种人生写照,智仁双全,可谓身正笔正。如今,坚如顽石净如滴水的顾老高老早已桃李满天下,众多弟子跟随二老几十年得以言传亲授,教诲沾溉,可谓身入黉门,天子门生,多么庆幸,多么幸福。作为海上书画经典人物的二老,用自身深刻的精神内涵,用对于书艺的敬畏态度,言传身教,真正实现了西汉文学家杨雄之言:“书,心画也。”
仁者互爱,其“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亻)从二,意为二人相对,互为尊重。顾老高老彼此尊重,山水之乐乃顾高之乐。智,也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于(气流涌出),中间为口,右边是矢,三字和写表示二老言词迅捷,富有知识,明了事理,智超于人。“仁智”二字,是二位老书法家山宽水阔的真实写照,为当今书坛所敬仰。二老当之无愧的高尚情操,成为书画界的圭臬,而他们所倾注的文化血脉,则成为书法家心目中的楷模。如今,二老同庆200岁生辰,天意啊!
笔者不禁想起小篆体“善”的一种写法,中间是“羊”字,左右两边各是“言”字,意为二老互言。把“善”字用在顾老高老身上,恰如其分,非常贴切,彼此性情,上善若水。唐·崔颢诗曰:“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两位老寿星以画意舒展愉悦心境,得以延年益寿;以书法描述淡雅宁静,得以养身之道。
顾老高老为学生所景仰,为同道所敬佩,为社会所称道。他们为中国的传统书法篆刻艺术所作贡献享誉海内外,将彪炳史册。在此,恭贺顾老高老“鹤寿”童心,书艺长存!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