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小工具”到“五项专利” 他被誉为“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
把自己的五小时变成别人的五分钟。”这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高级技师徐珺的座右铭。这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小伙子,光网装维员叫他师傅,市民称他服务专家,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国家队选手把他当成坚实的后盾。
“四小工具”穿通张爱玲故居
2009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启动大规模“城市光网”改造建设,浦东和宝山两个区局先行试点。开始,光纤改造就遇到了入户难题:敷设入户的光缆不同于铜质线缆,极易损坏且难以修复,对布线的要求非常高;许多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光纤入户需求,暗线管道无法使用,走明线或要打孔,或要影响用户装修美观,尤其是许多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更是大难题。
城市光网的“末梢”任务,就是光纤“进楼到户”,承担“最后10米”铺设推进任务的正是处于“末梢”的线务员。2010年年初,上海电信邀请日本通信公司专家前往试点局指导,徐珺通过熟人拿到了包括照片和视频在内的一系列资料。中日线务员装备设施、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等现状的对比与差距深深刺痛了他。等不及从试点到铺开的过程,徐珺即刻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不想落后别人十年甚至更久,如果我们不想让‘线务员’因为技术含量低而被时代抛弃,那么就行动起来吧,立刻,马上!”
徐珺工作所在的静安区,可以说房型复杂,老洋房、石库门、棚户区、新式小区……犹如一片“迷宫”,如果依样画葫芦的布放光纤,不但耗成本,而且不牢固。徐珺尝试自己动手创新,推出了“暗管入户四小工具”:一小工具吹管器只有几元成本,结合方法正确运用就能替代50万元的工业内窥镜,判断暗管是否通畅。二小工具牵引绳,成本只有30元的自制牵引绳,经过徐珺以及团队的改进,能适应2分至6分暗管短距离的穿放和牵引,适合一线普及使用。三小工具穿引头,进口穿管器的穿引头和衔接部位不适合中国暗管。经过改进,适应中国暗管并能长距离穿放,同时把成本降低了1300多元,大幅度降低了普及应用的门槛。四小工具控油瓶,10元的控油瓶改装后变成节省又便于倾倒润滑液的容器。
徐珺通过这“四小工具”穿通了具有77年建筑历史的张爱玲故居。位于常德路上的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建成于193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度一般电锤难以打穿,埋设的暗管也因年代久远、且金属暗管直径较小,之前尝试用的进口制穿管败下阵来。面对这样一座历史保护建筑的光纤入户难题,徐珺和同事花了5天时间,利用自制改进的器具,将楼内大部分客户平移为宽带用户,暗线入户成功率77%;在蔡元培故居施工时,由于墙体不牢固,徐珺及团队借用铜线支架安装“螺栓拉钩”,可让光纤从任一角度穿过牢牢固定。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四小工具”成了暗管入户利器,据不完全统计,它们使上海电信暗线穿通率从10%提升到了51.6%。
五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跟随者服务的步伐,徐珺的创新持续升级,他采用S型固件、L型支架等新旧材料结合而成的室外布线方法解决了上海许多老旧小区的光纤入户问题;适合吊顶作业的遥控机器人,极大地提高了居民住宅和商务楼宇的布放效率;设计的光网施工工作包台,方便了线务员在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光纤接续操作;首创的密封袋酒精无纺布设计,有效提高了裸纤清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带废纤收纳盒的切割刀确保了容易伤人的废纤得到及时清理;还有入户光缆对接子、用洗衣机排水管改造的新型波纹管及过路盒……这些技术成果已成光网建设的“开路宝典”。
2014年10月,徐珺团队率先测试其最新布线技术——隐形光缆,这也是中国第一根被成功布放的隐形光缆。布放的隐形光缆极像钓鱼线,粘在墙上,不仔细的话,几乎看不到。穿门走线很方便,且不影响装修美观。2014—2015年,徐珺通过反复实践测试,编写出《FTTH隐形光缆操作方法》,得出了“终极”光纤明线布放工艺。该操作法获得中国电信上海公司2015年度员工创新奖二等奖。
隐身进入豪宅案例:长乐路上有一小区是涉外酒店式公寓,当时很多外国租户没有安装光网,网速只有2M,这样的网速让这些老外用户频频向物业反映,但却没有办法解决。当一位意大利租户向电信申请了一根100M的宽带,但是物业担心网速能否达到100M,于是只能向声明在外的徐珺求助。原来这个小区里的内部装修都是老外自己进行的,尽管装修非常讲究,但当初却没有考虑铺设光纤,这也是小区内多数老外觉得网速慢的原因之一。
经徐珺及其团队现场查勘发现,如果不破坏装修格局,需通过拆卸吊灯等方法。为了尽量不在用户家里“破土动工”,徐珺和装维队员们引线穿线,上上下下,在过程中没有打一个洞,只是不停地倒润滑液,来回地收拉光纤,终于顺利地将光纤安全放入了租户的信息箱内。正当大家都以为工作将顺利完工时,女主人玛利亚用不流利的中文向徐珺抱怨无线网络时好时坏,网络电视也不能看。徐珺发现玛利亚一家租住的这套房子是复式的,家里有10多个人,平时以用无线为主,家里至少有4-5个路由器。经查看内部网线的布局后,徐珺修改了路由设置,立马解决了问题。一开始,玛利亚因为无线网络的问题,对现场装维人员的态度并不友好,但当她看到问题全部解决之后,马上露出了笑容,并且不时地说着OK、Verygood。
从电话到窄带到宽带再到光网时代,数次“归零”后的徐珺因专注于国内光纤到户安装维护的技术革新和实际应用,被通信业界誉为“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目前,徐珺已有五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把自己的五小时变成别人的五分钟”
相比于创新,徐珺的“传道”更为可贵。多年的一线服务和创新实践经历,让徐珺积累了丰富的装维经验和技术心得,他把这些智慧浓缩成了图文教材,免费提供给通信行业的装维员们。
徐珺和他的团队撰写的书单有:2003年,《“四心”宽带服务法》;2004年,《徐珺宽带操作法》;2005年,《社区营销手册》;2007年,《用户终端维护上、下册》;2010年,《FTTH装维实用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线务技师/高级线务员技师》、《宽带终端安装维护》。为了让使用这些书籍的装维员能够快速读懂、上手,徐珺注重用矢量图、口诀、图片演示等形式。“识别暗管,通畅测试;穿管器具,搭配使用;牵引为主,穿管为辅;润滑辅助,减少摩擦;牵引线路,必须回拉;绑扎到位,防止卡壳……”这样的教程生动而形象,装维员们用起来得心应手。
2011年年初,时值全国光网建设大规模铺开,徐自编的《暗线入户操作法1.0》完成。这本书立足实践,总结了一系列暗线入户的操作方法和改进工具,弥补了长期被忽视的暗线入户操作上的短板。书中包括工器具的配置要求、暗管判断、穿管器制作使用、暗管基础知识等,成为许多光网装维员的必备工具书。
每年,徐珺都能编写一本实用教材,2012年,他通过自学实践了解了流氓ONU的知识,并创新提出了“流氓光终端”的概念。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判断方法,徐珺提议建立管理机制和预案,编写了《流氓光终端判断排除方法》。2013年,徐珺编写了《武装你的智能手机,让它成为装维利器》,通过实践总结,率先提出利用智能手机安装部分免费应用软件,帮助装维人员施工操作。
从2013年开始,徐珺和他的团队开始拍摄视频教材,至今已有9部:《FTTH暗线入户操作方法(简化)》、《FTTH装维特殊盘缆方法》、《FTTH临时架盘法》、《光纤切割刀使用和保养》、《光纤米勒钳使用和保养》、《FTTH暗线入户操作方法》、《遥控器可视可听判断方法》、《穿管器保养收纳方法》、《光纤切割刀基础知识》。徐珺给记者播放了其中几部,画面非常清晰,墙壁、暗管内部、走线布局有详细而明白的演示,需要模拟的场景效果逼真,每个操作环节都有特写镜头,足见拍摄者的用心。
由于缺乏技术标准、经验教程、专业工具,许多线务员在光网装维中非常吃力,徐珺挤出一半精力向同行传授技能,首先由上海电信牵头成立了“徐珺”班,随后上海市总工会和人社局授牌成立“徐珺创新工作室”。由徐珺带领建立的上海电信光网实训基地,从整个场地的初步设计规划到各个功能区域的细节设计,再到装修期间亲自布放管道和光纤,整个过程都凝聚着徐的汗水。仅2011年-2015年承接了各类FTTH技能培训达20000多人次。实训基地获得了“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称号,并被工信部授予“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部级实训基地”,徐珺个人获得了上海市首席技师的称号。同时由他牵头的工作室获得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