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榜样同行】让闲置电脑陪更多乡村学生连接世界
图为张斌峰正在清点社会各界捐赠的废旧、闲置电脑 记者 余儒文 摄
记者 邢蓓琳
第一次上电脑操作课、第一次通过电脑键盘敲击出自己的名字。今年3月,云南省文山市麻栗坡县下金厂乡大坝小学五年级学生毛明燃和同学们一起,坐在学校刚建成的“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里,和电脑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也是上海众谷公益青年发展中心自2009年以来,在全国建成的第201间电脑教室。
上海众谷公益青年发展中心理事长、“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发起人张斌峰表示,让闲置电脑陪更多乡村学生连接世界,触摸精彩是自己和团队始终在努力实现的一个公益梦想。今年计划再建成70-80间再生电脑教室。
乡村学生终于“触电”了
从2009年在安徽省利辛县建成第一间再生电脑教室,到如今分布在全国29个省份的201间“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张斌峰和他的团队始终全程参与每一间教室的建设。“我们会根据学校孩子的数量确定每间再生电脑教室的配置,最少的可能只有不到10台,最多的一间教室配了55台电脑。”张斌峰介绍说,教室建成后,志愿者团队还会继续提供热线电话指导、课件支持、软硬件维修及升级等服务。
2012年,为湖南省安乡县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电脑教室,给张斌峰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所学校只有一位后天失聪的陈老师,全校80多位学生大多数是聋哑人和轻度智障,从来没有接触过键盘、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在电脑教室启用三个多月后,陈老师给张斌峰“报喜”。一名姓邓的同学利用自己掌握的电脑知识设计了一款“手语连连看”小游戏,荣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张斌峰当时就想起孩子们送给志愿者哥哥、姐姐的一幅画。在画上,电脑变成了孩子们的翅膀,帮助他们自由飞翔在蓝天。“再生电脑教室不仅要给乡村孩子提供和世界沟通的平台,更要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自信。”张斌峰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公益理想已经初步实现。
采访中,张斌峰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再生电脑教室的运行,中心去年委托开发的远程信息应用平台已经完成各项筹备工作,马上就要正式上线。今后,中心管理团队将能够对每一间正在运行中的再生电脑教室进行远程监管并提供服务支持、分享各类优质课件。
公益是助人也是自助
从企业金领到职业公益人,张斌峰说这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变,“过去虽然有一份丰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却总觉得没有找到真正的目标。走上职业公益路后,发现这才是我愿意做一辈子的事业。”
2007年,张斌峰“脑袋一热”,参加了“重走中国西北角”大型公益采访行动,几乎走遍了大西北的贫困偏远乡村。“没想到20多年过去了,这些乡村学校还和当初自己上学时的情形差不多。”破旧简陋的乡村学校、坚守却无助的乡村教师、求知欲望强烈的乡村孩子,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同样在乡村长大的张斌峰。至此,张斌峰决定将人生航向调整为做一名职业公益人,尽自己的力量让乡村教育环境有所改变。
“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就是他发起的第一个公益成果。这一项目主要通过发动社会各界捐赠淘汰闲置的旧电脑等电子设备,组织有资质的职业单位对可再生的电子设备进行规范再生和严格检测,帮助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建设电脑教室,从而形成“环保、公益、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益”模式。张斌峰希望通过废旧电脑的再生处置,帮助更多的乡村孩子学会使用电脑。
从2016年开始,众谷公益针对城市中的适龄孩子推出“爱心成长之旅”项目,邀请城市孩子一起参与募集电脑、建设电脑再生教室。“整个过程中,这些孩子不仅帮助乡村孩子学习使用电脑,自己也成长、成熟了不少。”张斌峰介绍说,公益从来都是助人与自助互相影响和生发的过程,“爱心成长之旅”项目对城市孩子的影响和改变,比当地孩子要大,中心将会在寒暑假期间重点开展这项活动。
经过8年的努力,“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为近80000名乡村学校的师生们打开了触摸世界、甚至创造个人精彩的新窗口。“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特别强烈,学习能力也不比城市孩子差,只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就能创造出超乎你预期的精彩。看到从未触碰电脑的孩子,经过半小时培训就能打出一篇短文所带来的惊喜和感动是最触动人心的。”张斌峰说,自己愿意为了这份惊喜和感动,一辈子坚守“公益,起于感性,成于理性,不变的是信念”的公益理念,陪乡村孩子一起寻找下一站的精彩。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