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修笔匠”施天水 65年修理60万支钢笔
记者 肖鸣亮 摄
(记者 李 瑛)
在东新民路上,有间不起眼的小店,红底白字的招牌上写着“天顺钢笔修理店”。83岁的店主施天水坚守钢笔修理行当已有65个年头,修理了60多万支中外各种型号的钢笔。他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位专业修笔匠,天顺钢笔修理店也是沪上仅存的钢笔修理实体店。
濒临失传的“点尖”绝活
上午9点,天顺钢笔修理店准时开门营业。老人穿上深褐色的工作围裙,戴上墨迹斑斑的袖套,认真地整理工具。不足6平方米的小店里,靠墙边有一个用五斗橱改成的工作台,上面那台钢笔制杆机,已经跟随施天水65年,机器的钻头已经被磨得铮铮发亮。
施天水从17岁开始,在哥哥的钢笔店里当学徒。他回忆说,上世纪40年代,一套西装、一双皮鞋、一副金丝边眼镜和一支钢笔是有文化和体面的象征。“都是office里有身份的人来修钢笔。他们用的笔也讲究,进口的爱勿释、犀飞利、康克利、派克金笔……”1958年,年纪轻轻的施天水已经在修笔界小有名气,同行碰到难修的钢笔都会找他帮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施天水最忙的时候,每天要修理200多支钢笔。
施天水说,修理钢笔中最高超的技艺是“点尖”技术,修笔的行话叫“点白金”。一支钢笔经过数年的书写,笔尖前端的铱粒会磨秃,影响正常使用。这就需要在笔尖前端写秃或磨损处,补或镶上一粒新铱粒,这不是一般粘合性的修补,而是一种使用特殊材料加上特殊手法进行的高精度、高温焊接技术。如今,钢笔“点尖”技术正濒临失传。“以前也带过徒弟,但这个行业赚不到钱,年轻人都坚持不下来。”施天水告诉记者,现在国内会修钢笔的人已经不多了。只要还修得动,自己就会坚持下去,给需要修笔的人服务。
65年“零返修”
65年来,施天水修理过各式各样的钢笔。在他眼里,钢笔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一件艺术品,仅钢笔笔尖就种类繁多。他拿出一支1931年美国产的爱勿释金笔,告诉记者,这支笔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写出不同粗细,这在当时来说,相当不易。施天水熟悉各种年代的钢笔,不但可以在纸上画出它们的内部构造,还会用物理原理分析钢笔出水的原理。“虽然现在大都是用电脑、手机打字了,用钢笔的人还是有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找他来修钢笔的人大多是老师、律师、医生、建筑师、学生以及钢笔收藏爱好者。
天顺的店面虽小,名声却早已在外,很多香港、台湾地区甚至国外的顾客都慕名而来。施天水不仅为顾客解决看得见的问题,还会为钢笔做检查,找出一些“暗毛病”及时修复。采访中,记者巧遇一位为女儿修钢笔的林先生。只见施天水用一张薄纸片往笔尖缝里迅速塞了两下,然后完全凭手感,用镊子矫正了钢笔头的出水量,让钢笔恢复书写的流畅。林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钢笔一写坏就扔掉,即浪费又不环保,老先生的手艺如果能传承下去,是很有意义的。
“零返修”是施天水一直恪守的标准。“除非人为损坏,一般修好了不会再来找我。”修了一辈子钢笔,虽然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很多钢笔厂都倒闭了,配件也无处寻找。于是,施天水就自己制作笔尖、笔杆、墨水胆,甚至连修笔用的胶水都是自己调制。哪怕相隔十几年,只要是自己修过的钢笔,施天水通过一个墨水胆就能辨认出来。
工匠精神就是用心钻研
修理一支古董钢笔,往往要用两三天的时间,利润很小,花费的精力却不少。对于耄耋之年的施天水来说,“年轻时学这门手艺是为了谋生,现在却成了一种享受。”由于常年受力的关系,施天水的两根食指都无法伸直。子女一次次劝他把店关掉回家享福,可施天水始终放不下这门手艺,只在周末回家,平时就租住在附近一间10平米的小房子里。
如今,天顺钢笔修理店还成了众多钢笔收藏爱好者交流的“根据地”。店里常备几把小凳子,“笔友们”一来,都会坐在店门口和施天水聊聊钢笔经,有些还跟他学了一点简单的钢笔修理技术。
施天水还告诉记者,自己当学徒的时候,就爱听京剧大师程砚秋的戏。一边听戏一边琢磨,为什么同样一出戏,其他演员就不如程砚秋演得出神入化。这给了他启发,修钢笔和唱京剧是一样的,只要用心钻研,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如今,施天水还时常戴上耳机,一边听程砚秋大师的京剧,一边修钢笔,仿佛又变回了那个17岁的学徒少年。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