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课题】共和新路街道加强社会治理获新能量
(记者 袁文君)共和新路街道“美丽家园”建设顺利推进,离不开房办、城管、绿化市容等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在过去半年,对应设置单位的力量可谓“美丽家园”建设的助推器。
街道之所以能顺利调用“七所八所”,得益于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中提出:要把房办、城管、绿化市容等与基层治理息息相关的“条”的资源“导流”到基层,充实基层力量,并让街道拥有对它们的指挥权、考核权和监督权。年内,房办、城管、绿化市容完成了“职能下沉”,适逢共和新路街道启动“美丽家园”项目,“条”“块”力量快速磨合之后,马上进入了状态。
下沉街道,更具“基层视野”
房办、城管、绿化市容、公安、交警、市场监督管理……这些俗称“七所八所”的机构,在被区级部门派驻到街道之后,和街道共同负责所在辖区的社会治理。
过去,他们不直接听命于街道,而是接受上级垂直部门的管理和考核。市委“一号课题”调研发现,这种管理考核方式不利于职能部门真正下沉到基层,他们掌握的社会治理资源包括人、财、物等,不能全部用于基层的治理。“一号课题”提出职能部门要“重心下移”,充实基层力量。于是去年,房办、城管、绿化市容三个部门完成“下移”,街道被赋予了对它们的指挥权、考核权和监督权。
对本来就“在地”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这带来了什么改变呢?街道城管队长王晓光和房办居欢不约而同地表示,在街道的统筹调配之下,城管、房办比过去更加遵从社区的需求,深入社区的角角落落提供更多居民需要的服务,简单来说,更加有“基层视野”了。王晓光说:“过去城管执法,机械性的任务比较多,下沉到街道之后,我们的工作必须更加贴近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综合需求。比如以前那种工作8小时、只管街面的方式,就不能满足社区的需要,现在依托网格中心的平台,城管的工作延伸到了24小时,工作范围也从街面延伸到了小区。”
居欢介绍:“由垂直部门考核时,我们比较重视行政监督、督促整改等指标。以街道为主开展的考核,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工作实效,比如居民区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居住满意度的提升等等。”
专业支持,攻下整治难题
街道启动“美丽家园”建设后,首先对居民区内的违法、违规、不文明现象作了一番梳理整治。房办、城管、绿化市容部门凭借专业知识和耐心精神,与街道一起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作为“美丽家园”建设的领头羊,唐家沙和洛川中路1100弄小区在去年实现了巨大突破。这两个小区的“美丽家园”工程在居民区都属于大体量项目,需要得到超过三分之二居民的支持才可以做。
房办选出专人参与街道组建的工作小组,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白加黑”“5+2”到居民区做工作。工作小组多次召开党员骨干、楼组长、居民代表座谈会,向居民解释相关政策和工程细节,还协助居委会上门解释。房办工作人员利用专业优势,为居民解读政策、细算“经济账”,最终使两个小区赞成票数达标,洛川中路1100弄小区的通过率更是超过了90%。
居欢表示,因为“美丽家园”,街道对居民区的物业管理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反过来也有利于房办工作的开展。
“共和新路街道80%以上的居民区是老式小区,很多都有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光靠房办一家没法解决,牵涉到很多管理部门。”居欢感叹:“面对这种问题,过去房办常常单打独斗,现在职能部门力量下沉,街道可以调动多方力量共同‘会诊’、综合执法,还能调动居委会、物业公司等配合我们的工作,对我们是很大的支持。”
城管进小区,讲人性也讲原则
拆违工作是“美丽家园”建设的第一步,房价再高、管理再好的小区,只要有了违章建筑,就像被一层难看的外皮裹了起来。小区里搭建违章建筑的人群各式各样,其中不乏一些家庭遭遇困难、个人有特殊需求的住户。这时候,如何有理有据、不失人情地获取他们的同意,最是考验工作人员的智慧和耐心。
唐家沙有很多破墙开门的住户,打破屋外围墙,一方面可以扩大家里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多个进出的门洞。破墙的人多了,居民楼就像被咬开了很多难看的口子。唐家沙有些住户是残障人士,坐轮椅或残疾车进出家门,需要比一般人家更宽的门洞。为了劝解他们把墙封起来,王晓光和他的同事一面苦口婆心说道理,一面切实为残障人士考虑,向街道提出为他们建造无障碍设施。
中山北路805弄小区有名残障人士,在小区里建了个违章建筑用来停残疾车。过去街道曾多次劝他拆除违搭,都没能说动他。这次为了“美丽家园”,街道下了更大的决心,王晓光也是想尽办法来规劝。
“有很多人受他委托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希望我放弃拆违,我反而跟这些打招呼的人攀谈,让他们反过来劝解当事人;我了解到当事人的弟媳是个党员,就说服了他的弟媳,请她出马帮忙。”王晓光坚持既要讲人情、又要讲原则,他对当事人说:“即便你是残障人士,也要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追求社会认同。残疾车停车问题我帮你想办法,违章建筑还是要拆除。”
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让王晓光掌握了一些上海话之外的方言。对方说苏北话,他也切换到苏北话。王晓光还上门对当事人的弟弟和87岁的老母亲做工作,终于得到了当事人的配合。正式拆违那天,当王晓光一早到达小区,当事人已经自行动手,基本拆完了整个违建房。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