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都市核心商务区的“科技创新最佳实践区”
(记者轩召强)“上海的科技创新既要有从‘0’变成‘1’的原生创新,也要有从 ‘1’变成‘N’的应用创新,静安区就是要突出应用创新。”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林晓珏近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以非常形象的数字对比来诠释了科技创新“静安模式”的独特之处。她同时坦言,静安区现代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已达相当程度,继续纵深提升发展,已经面临发展瓶颈。如何突破靠土地、靠投资、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如何以自主创新激活产业经济存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静安科技创新破题的重要方向。
静安科技创新并非你想象——
实际上创新资源和动力“先天不足”
林晓珏认为,“上海各个区县的科创资源优势各有不同。比如杨浦,高校集中;浦东,作为张江高新示范区的核心所在,大型科研院所众多;嘉定,制造业非常发达……在很多人眼里,身处上海最中心、最繁华商业圈的静安区有着太多让人羡慕的先天优势,其实在上海科创版图中,是看不到中心城区的。从传统的科技创新角度来看,静安并不是一个拥有较多科技资源的地区——只有一所高校,上海戏剧学院,科研院所也很少,产业结构又比较单一。”
从静安区的区情来看,具备以下六个特点:经济体量巨大、区域环境好,但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聚集效应;跨国公司多,但外资研发中心缺乏;科技企业对区域贡献逐年递增,但科技创新资源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但与科技融合不足;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但与静安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科技创新对静安来说,到底该怎么做?之前我们其实是一直比较困惑的。在探索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静安要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和自身特色,而不是非得要跟别人来比传统的知识产权有多少、获得科技进步奖励有多少,因为这些都还是比较表面化的东西。如果成果仅仅只是一个摆设但不能转化,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在经济、社会的主战场上,把科技创新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才是最为迫切的。”林晓珏说。
综合环境才是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三个“比较优势”
尽管从传统意义上看,静安区发展科技创新在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校院所等传统科技资源的情况下,不具备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但静安可以利用好中心城区的“集聚、整合和扩散”的功能,发挥好“比较优势”。
静安区三方面“比较优势”:“首先是综合环境奠定了静安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成本决胜,创新时代的决胜要素在于创新要素的汇聚力。”尽管静安“寸土寸金”,但依然吸引了众多“创客”在这里扎根创业,原因为何?“静安可以用高创新效率、高汇聚效应来‘抵充’其高商务成本,使企业综合成本降低,并形成‘中央智力区’和‘创新集聚区’。静安实施的是应用层面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静安创造了最好的应用场所与市场环境。‘静安模式’的特性在于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为金融、商业、时尚、传媒及生活服务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技术、文化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
其次,“三心”叠合,即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创新中心、时尚创新中心的叠加、咬合为静安发展助力。“全球科创中心往往也是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时尚创新中心,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三心叠合意味着产业链、知识链、文化链的融合。产业链融合,形成产业集聚,这是最关键的环节。知识链融合,是通过知识创新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产业创新。文化链的融合,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化的文化碰撞,建立文化的核心价值链。科技、金融、文化的协同融合发展,形成静安区自身独特的区域文化和产业特色。”
此外,近期被外界热捧的“新车间”、“足记”等创客团队都活跃在静安,浓厚的“创客文化”、备受外界关注的多个“众创空间”为静安增添了活力,“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创客空间就是新车间。创客空间,不是政府引导、规划出来的产物,而是一群有着创业梦想和激情的人们,逐步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创业团队和项目,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应时而生的产物。”
在建设科创中心中的定位——
核心商务区的“科技创新最佳实践区”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静安区对自身承担的“角色”是如何定位?对此,静安区的目标格外清晰:“立足于国际化、前瞻性,强调应用和引领,以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为内核,产业融合、价值链拓展为依托,重点通过聚焦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区、金融产业的集成创新区、文化创意的高端集聚区的实践,围绕科技、金融、文化等产业深化融合,着力构建具有静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最终建设大都市核心商务区的‘科技创新最佳实践区’。”
“无疑,静安区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的最佳平台。”对此,林晓珏予以具体阐释。从应用角度看,科技创新必须依托于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最大程度地升华科技创新所带来新的产品、新的企业和新的市场,进而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而从空间角度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是一个创新的门户和枢纽,它实际上是由不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的高地组成的,而且从城市内部来说,各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必然是不均衡发展的。
“静安可以借鉴纽约模式,将科技成果与高度繁荣的服务业相结合,把最新技术应用到金融、传媒、时尚和医疗服务业等领域,确保优势产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静安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提出,静安区要带头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应用,推动产业的迭代更新。”
在谈及静安区“金融产业的集成创新”时,林晓珏表示,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热钱”很多,却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科技创新本身意味着高风险而且收益不确定。作为政府,应立足于经济社会长远利益,主动分担风险,支持鼓励企业创新。政府既要改进公共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方式,还要优化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积极搭建创业者与投资者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促进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空间集聚,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由市场决定优质创新项目的选择。”
据了解,目前静安筹划设立“科创引导基金”,并由此打造静安区科技产业与金融平台,冀望通过3年左右时间,在静安区形成“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母基金、专业化的股权/创投基金群,以及互联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特色科创产业项目群,股权众筹、创业小贷、融资租赁等配套金融,吸引创业家与投资人等人才汇聚的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区。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静安发展重要引擎,设计展示、传媒广告、戏剧娱乐、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静安经济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也已基本形成了“一圈一街一谷五片”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虽然静安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体系不断壮大,但与科技等产业的融合还不足,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未来我们要不断往上走,比如打造时尚创意、定制产业,这些文创产业占地少,回报高,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大。上海要打造国际一流大都市,我们绝不能把海派文化丢失,在这方面静安有基础、有条件,大有可为。” 谈及未来,林晓珏信心满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