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俱乐部:教新上海人“嘎三胡”
(记者 黄竞竞)“为你打开一扇窗,请你看一看,请你望一望……”在静安区党员服务中心举办的品牌项目——“阿拉一家人”沪语俱乐部上,40余名学员齐唱沪剧《为你打开一扇窗》,虽然沪语发音还不标准,但难阻高涨的热情。
从2013年开始,区党员服务中心已经举办了五期沪语俱乐部,来自全区新进公务员、储备干部、进城务工人员和教育、公安、工商等系统的新上海人相继走进了这所“语言学校”。记者了解到,沪语俱乐部始终面临供不应求的“幸福烦恼”,计划30人左右的培训班每期都要挤进近50人,第一期就收到500多人的报名。“一般两天之内名额就爆满,后续还不断有电话打来要求参加课程,甚至有学员表示可以站着上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何活动如此火爆?正是由于区党员服务中心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更接地气。“我们从倾听、关注、寻找需求入手,根据区域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生活、工作上的实际需要,积极寻找资源,设计了一些项目对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区党员服务中心还将陆续推出摄影、旅游英语等各类兴趣班,为党员群众提供贴心服务。
记者发现,参加沪语俱乐部的学员大多在上海生活工作已两三年,基本能听得懂上海话,但是“开不了口”。课上,学员们跟着老师大声吐字朗读。课余,学员们围着老师“取经”,谈学习感受。不少学员感叹道,开展基层工作,要从听得懂群众语言开始。
在机关党工委工作的翟云杰来自山东青岛,来上海已经三年,但许多上海话都一知半解,要开口讲更是勉为其难了,“可能是北方人的缘故,学说上海话真是有点难度。”翟云杰说,系统培训对听懂上海话方面有很大帮助,但也不寄望能立刻开口说,还会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学习,“我会看阿庆讲故事、老娘舅这些节目,还会阅读《新民晚报》沪语版。”
高军彪来自江西,目前在石门二路社区工作,由于社区工作要接触到许多“阿婆”、“爷叔”,而她们几乎都是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只会“说几句”的高军彪有些着急,“我打交道的基本都是老上海,很多时候因为听不懂或者说不出,甚至需要‘翻译’,特别不方便,多多少少有些影响到工作。”高军彪表示,通过沪语俱乐部的学习结识了许多朋友,这是另一大收获,“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没事大家就拿蹩脚的上海话互相开玩笑。”
沪语俱乐部的老师是开开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魏斌,他也是静安区唯一沪语发音人。魏斌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让学员们不但“听得懂”,还要“说得出”,同时也感谢区党员服务中心搭建弘扬海派传统文化的平台。
(来源:静安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