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静安区在布局城市公共空间、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环境艺术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具代表的项目是建设了占地达6.5万平方米的上海市中心唯一的专类雕塑公园。作为集生态、文化、艺术功能于一身的开放式城市花园,静安雕塑公园是代表国际静安文化艺术品味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在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必将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被誉为“城市绿螺”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已落成于静安雕塑公园园区内,其总建筑面积达45086平方米,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是目前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其在建设规模、展品存量、展示手段三个方面,在国内三大自然博物馆中名列前茅,预计每年将有超过120万的参观者造访。
120万游客,对于静安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增量。游客到静安还能看什么?静安还能给游客呈现什么?我们应抓住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在即的良机,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为海内外游客展示国际静安的风采。为此,我们建议:
一、切实练好内功,做专做精现代雕塑品牌,让凝固的艺术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静安雕塑公园应以开发外延功能为导向,进一步拓展上海乃至国际雕塑艺术活动的空间,开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户外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大师将其作为临展地,打造代表和反映中国最高水平的雕塑作品博览会。在吸引国际目光方面,静安雕塑公园可以把公园的特色,特别是把当代中国雕塑家作品特点和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重要信息,传递给国外观众。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静安雕塑公园的国际知名度,也有助于把静安雕塑公园打造成标志性艺术旅游吸引地。
雕塑作品是高雅的,其折射的文化背景必然是大众的。要让静止的雕塑作品说话,是现在展陈技术的一大突破,也是各国各地争相开发手机应用等移动终端的新态势。要使雕塑艺术信息化,目前在国际上,雕塑解说主要有提供专用无线终端器、手机下载APP等技术应用。静安雕塑公园宜直接跨入2.0版的现代展陈技术时代,即利用LBS和RFID等无线互联网应用技术,建立静安雕塑公园现代移动感应解说系统,对雕塑或展品配上多语种的音频解说词,参观者在原已具备的手机扫描二维码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虚拟实景”技术,让雕塑形象在虚拟空间鲜活起来,以进一步增加雕塑艺术与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娱乐性。
二、实现馆园联动,做优做热静安旅游品牌,打造游客向往的旅行目的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静安雕塑公园是两种不同的公共空间,但其策展理念与社会功能是相同或相近的。园中之馆与馆外之园可以在活动空间上互补、艺术表现上互联、作用发挥上互动,相比其它孤立的馆或独立的园,上海自然博物馆和静安雕塑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营造1+1>2格局。因此,市区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通过成立“馆园联络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研究探讨和协商解决馆园联动的各项事宜,包括馆园活动期间的公共安全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馆园的资源优势放大社会功能。推进馆园成为青少年教育和上海大学生公共艺术实践基地,会商教育部门,鼓励大、中、小学校将自然博物馆及雕塑公园作为自然、艺术类的公共课堂,把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教室“移”到自然博物馆;把学生临摹绘画的课堂“搬”到静安雕塑公园。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先从静安做起,待成熟后逐渐向静安周边地区拓展。
二是整体策划馆园的游览方略聚拢人气。将静安雕塑公园设计为自然博物馆的免费展区,游客在目不暇接地观赏自然博物馆数千件珍稀物种标本后,可以一边放松小憩,一边欣赏雕塑作品所表达的空间立体、静态瞬间、实体造型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形式,领悟自然社会、生命生活的期许。同时,博物馆中不适合室内展出的展品可以由公园提供展览区域免费展出。
三是馆园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博物馆根据馆展的运行规律和不同热点问题,在策划馆外国际展览主题活动时,充分发挥雕塑公园的空间优势,联手策划布展;在旅游旺季,博物馆寻求雕塑公园的支持配合,通过包括引导游客错锋选择浏览区域、有效疏解人员、分流客流量等,分担博物馆的运行压力。雕塑公园举办国际性展览活动时,则可在主题式研讨、现代传媒演示等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内场作用。
三、加强部门协作,做大做强商旅文化品牌,助推国际静安持续健康发展
静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域,商贸、旅游和文化三大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和拉动性,当前,着力推进商旅文相互融合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门迎客为我区商旅文整合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元素。不断放大上海自然博物馆及静安雕塑公园在接纳、导入游客上的溢出效应,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区层面,应站在充分展示国际静安形象、不断提升静安软实力、支持静安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提前布局、尽早谋划。在区相关委办局层面,应立足融合商旅文化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跨前一步主动对接,充分发挥静安宜居宜游宜商的各种成熟资源,制定好长计划短安排。
一方面,要点、线、面结合,科学设计旅行路线,真正留得住“人”。比如,集时尚奢华高端于一体的南京西路商业商务区,沉淀上海历史文化的静安南部风貌区,以中共二大会址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化及景点,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本土佛教思想文化的静安寺,聚集于陕西北路、传承着人类历史上另一个古老文明的犹太建筑,等等,这些地方都有故事、有看点,能够让人驻足仰视、遐思。应将包括自然博物馆在内的相关区域、景点、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突出、风格鲜明的多条旅游线路,供团队和散客自由挑选。如果游客在欣赏了自然与科学、了解了人类与文明之后,还能在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了解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海派文化,体会现代与时尚、精致与大气,一定会有不虚此行的感受。
另一方面,应从静安人的角度思考,如何做精做细服务,切实留得住“心”。“自然·人·和谐”是自然博物馆新馆的主题,其中的核心还是人。应着眼交通便捷、食品安全、服务热情、价格公道等,在吃、住、行、购等方面用心用力,除了热情,更重要的是秩序、精致、整洁,等等。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即时发布诸如“城市家园导览”、“白领午餐指南”等,让游客尤其是外省市和境外游客可以自主地开展“旅游攻略”,让海内外游客在走进景点之时,感受的不仅仅是人走进了静安,而且心也走近了静安;游客看不到服务,而服务又无处不在。
朗读
来源:区新闻中心
发稿时间:2015-01-23 17:21
阅读次数:
近年来,静安区在布局城市公共空间、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环境艺术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具代表的项目是建设了占地达6.5万平方米的上海市中心唯一的专类雕塑公园。作为集生态、文化、艺术功能于一身的开放式城市花园,静安雕塑公园是代表国际静安文化艺术品味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在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必将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被誉为“城市绿螺”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已落成于静安雕塑公园园区内,其总建筑面积达45086平方米,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是目前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其在建设规模、展品存量、展示手段三个方面,在国内三大自然博物馆中名列前茅,预计每年将有超过120万的参观者造访。
120万游客,对于静安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增量。游客到静安还能看什么?静安还能给游客呈现什么?我们应抓住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在即的良机,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为海内外游客展示国际静安的风采。为此,我们建议:
一、切实练好内功,做专做精现代雕塑品牌,让凝固的艺术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静安雕塑公园应以开发外延功能为导向,进一步拓展上海乃至国际雕塑艺术活动的空间,开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户外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大师将其作为临展地,打造代表和反映中国最高水平的雕塑作品博览会。在吸引国际目光方面,静安雕塑公园可以把公园的特色,特别是把当代中国雕塑家作品特点和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重要信息,传递给国外观众。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静安雕塑公园的国际知名度,也有助于把静安雕塑公园打造成标志性艺术旅游吸引地。
雕塑作品是高雅的,其折射的文化背景必然是大众的。要让静止的雕塑作品说话,是现在展陈技术的一大突破,也是各国各地争相开发手机应用等移动终端的新态势。要使雕塑艺术信息化,目前在国际上,雕塑解说主要有提供专用无线终端器、手机下载APP等技术应用。静安雕塑公园宜直接跨入2.0版的现代展陈技术时代,即利用LBS和RFID等无线互联网应用技术,建立静安雕塑公园现代移动感应解说系统,对雕塑或展品配上多语种的音频解说词,参观者在原已具备的手机扫描二维码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虚拟实景”技术,让雕塑形象在虚拟空间鲜活起来,以进一步增加雕塑艺术与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娱乐性。
二、实现馆园联动,做优做热静安旅游品牌,打造游客向往的旅行目的地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静安雕塑公园是两种不同的公共空间,但其策展理念与社会功能是相同或相近的。园中之馆与馆外之园可以在活动空间上互补、艺术表现上互联、作用发挥上互动,相比其它孤立的馆或独立的园,上海自然博物馆和静安雕塑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营造1+1>2格局。因此,市区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通过成立“馆园联络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研究探讨和协商解决馆园联动的各项事宜,包括馆园活动期间的公共安全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馆园的资源优势放大社会功能。推进馆园成为青少年教育和上海大学生公共艺术实践基地,会商教育部门,鼓励大、中、小学校将自然博物馆及雕塑公园作为自然、艺术类的公共课堂,把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教室“移”到自然博物馆;把学生临摹绘画的课堂“搬”到静安雕塑公园。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先从静安做起,待成熟后逐渐向静安周边地区拓展。
二是整体策划馆园的游览方略聚拢人气。将静安雕塑公园设计为自然博物馆的免费展区,游客在目不暇接地观赏自然博物馆数千件珍稀物种标本后,可以一边放松小憩,一边欣赏雕塑作品所表达的空间立体、静态瞬间、实体造型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形式,领悟自然社会、生命生活的期许。同时,博物馆中不适合室内展出的展品可以由公园提供展览区域免费展出。
三是馆园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博物馆根据馆展的运行规律和不同热点问题,在策划馆外国际展览主题活动时,充分发挥雕塑公园的空间优势,联手策划布展;在旅游旺季,博物馆寻求雕塑公园的支持配合,通过包括引导游客错锋选择浏览区域、有效疏解人员、分流客流量等,分担博物馆的运行压力。雕塑公园举办国际性展览活动时,则可在主题式研讨、现代传媒演示等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内场作用。
三、加强部门协作,做大做强商旅文化品牌,助推国际静安持续健康发展
静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域,商贸、旅游和文化三大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和拉动性,当前,着力推进商旅文相互融合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门迎客为我区商旅文整合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元素。不断放大上海自然博物馆及静安雕塑公园在接纳、导入游客上的溢出效应,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区层面,应站在充分展示国际静安形象、不断提升静安软实力、支持静安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提前布局、尽早谋划。在区相关委办局层面,应立足融合商旅文化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跨前一步主动对接,充分发挥静安宜居宜游宜商的各种成熟资源,制定好长计划短安排。
一方面,要点、线、面结合,科学设计旅行路线,真正留得住“人”。比如,集时尚奢华高端于一体的南京西路商业商务区,沉淀上海历史文化的静安南部风貌区,以中共二大会址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化及景点,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本土佛教思想文化的静安寺,聚集于陕西北路、传承着人类历史上另一个古老文明的犹太建筑,等等,这些地方都有故事、有看点,能够让人驻足仰视、遐思。应将包括自然博物馆在内的相关区域、景点、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综合考虑,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突出、风格鲜明的多条旅游线路,供团队和散客自由挑选。如果游客在欣赏了自然与科学、了解了人类与文明之后,还能在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了解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海派文化,体会现代与时尚、精致与大气,一定会有不虚此行的感受。
另一方面,应从静安人的角度思考,如何做精做细服务,切实留得住“心”。“自然·人·和谐”是自然博物馆新馆的主题,其中的核心还是人。应着眼交通便捷、食品安全、服务热情、价格公道等,在吃、住、行、购等方面用心用力,除了热情,更重要的是秩序、精致、整洁,等等。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即时发布诸如“城市家园导览”、“白领午餐指南”等,让游客尤其是外省市和境外游客可以自主地开展“旅游攻略”,让海内外游客在走进景点之时,感受的不仅仅是人走进了静安,而且心也走近了静安;游客看不到服务,而服务又无处不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