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当考试,这个期末蛮轻松
沪上中小学生即将迎来10年来最长寒假,苦读了大半年,学生们恐怕是迫不及待地想开启“寒假撒欢模式”。不过,欢度寒假之前,“黑暗”期末考试周还是不得不去闯的。小学低年级小同学们以游戏、活动代替白纸黑字的纸面期末考试的模式,实在是羡煞旁人。而临近升学的毕业班同学,期末考试则是期末总结性测试及“一模考”,多少还是蒙上了些许小升初和中高考的升学压力。
■低年级篇 期末“不考试”,玩玩乐乐出成绩
小学一二年级:或闯关或沙龙,实现“多元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张瑜表示,从2014年9月开始,市教委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质量评价,取消了回家的书面作业,也取消了纸质的书面考试。既然要求了“零起点”,就不能因为有些孩子有了一些基础就盲目抬高标准。然而,一二年级又是基础教育积累的重要阶段,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是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评价,于是就出台了“多元评价”的模式。这种模式同样沿用到了三、四、五年级,即不光是做一张考卷,还涵盖了口头表达、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据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严薇介绍,学校从5年前就开始尝试,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不做纸面试卷,而是以一些学习活动来取而代之。
比如通过闯关活动,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卡,就像参观世博会一样,完成一关即可得到一个章,“过五关斩六将”,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又比如说不同主题的小竞赛和沙龙活动,读书沙龙要求一年级的小朋友平时要关注课外阅读,每两个星期看3本书,但究竟读下来的效果如何却难以评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严薇说,今年读书沙龙的期末考核是要求每个小朋友推荐一本书,有些小朋友平时读书都会做一些记录,这个时候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次有个男孩子的表现令她印象尤为深刻,他推荐了一本关于三国的书籍,专为此准备了一幅三国分部图,介绍了三分天下各自的势力范围,很多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地准备寒假里就去看。
再比如“好字露一手”活动,语数外几门主修课全都涉及,在规范的田字格里写文字、数学格式、英语等。这个活动不是单一地评价学生的字写得好不好,还有过程中的表现,组织教师会不断地兜圈,针对小朋友的写字习惯、握笔姿势等给出评价,给表现优秀者贴上一颗五角星。如果整个过程中小朋友一直保持得很好,那么他得到的星星也就越多。
设计用心良苦,成绩单展示“过程”而非“结果”
上外西外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在“游戏闯关”设计中颇费苦心,该校小学部副主任王淼介绍,针对期末考试的设计,在英语上安排了5关,数学和语文各自安排了6关,学生就像“钻山洞”一般,闯过一关进入下一回合,直到终点。而老师在一旁担任着协助者、观察者以及评价者这三个角色,为每个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习品质作出综合评价。举个例子,有个学生遇到一道题目,要求拼出一个3,他就和老师商量,表示虽然他不会拼3,但是会拼4,能不能换一下,这体现了孩子有自信,也有沟通能力,敢于换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此一来,种种非智力因素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而这些都会被记载在他们的“通关卡”里。而每门学科的最后一关都需要合作,4-5个孩子同时面临一个任务,他们为了通过这个关卡互相帮助,扬长避短,及时补位,团结协作能力的习得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亦是受益匪浅。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目标应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并注重对他们进行鼓励。所以每个游戏环节都设计了两次机会,如果一次过不了,学生还可要求再试一次,锻炼他们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如果还是过不了,则还能安排由任课老师进行一次补习,前后的差异如实记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通关卡”上能清晰地展现每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曲线。
学科知识点评价加上平日里的表现综合而成学科评价,还会告诉家长之后要注重哪方面的培养,加强家校联动教育。家长拿到这样一张成绩单,不光是知道好或者坏,更能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知道接下来该怎么配合学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相关链接] 那些新奇的小妙招
■大众评审混龄“盲选”
静教院附小的“好字露一手”活动会进行盛大的匿名展示,由非本年级的老师和学生担任“大众评委”。要知道,“大众评委”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当上的,也是各个班级里字写得较好的小朋友,得到推荐才能担此“要职”。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老师一起来评价,参与面更广、评价更公正,氛围更热烈。另一方面对小朋友练字也是一个督促,鼓励大家把字写好。
■小考官聊一聊
严薇表示,在学习活动中,有些小朋友和老师面对面坐着总是难免紧张情绪,这时适时引入几个大哥哥大姐姐来聊一聊,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这不光体现在活动中,还在尝试着引入日常教学,小朋友的语言系统和整体认知都比较接近,比如让一个学过高等数学的成年教师教一个孩子10以内加减法,往往不如让一个已经学会加减法的同龄人来教个零基础的来得效果更好更快。
■难题小分数
对于一二年级小朋友的考察,应掌握一个“期望分”,大家都考得很差不行,相互间距离拉得太大也不行。一个适当的活动设计,应当是让每个小朋友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增加自信,针对弱项继续努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活动时会采用“难题小分”策略,较难或者较突显能力的题目占1-2分,而简单的题目占较大分值。这样,学生和家长不会因为大分值相差还自信受挫,教师也能清楚地做出质量分析把控,以针对每个孩子的弱项作进一步的查漏补缺。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