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九成中小学设体育专项课程
(记者 黄竞竞)每天放学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操场和体育馆立刻热闹起来,来自尼米兹击剑俱乐部、静安区棋类协会和跆拳道俱乐部的专业教练,会准时出现在各个体育社团中,给孩子们上一堂不同寻常的体育课。学生“点菜”,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授课——静安区体育局和教育局携手推进的“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让学校体育挣脱传统模式束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九成中小学设专项课
“我们希望通过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从小提高孩子们对运动的兴趣,继而养成运动的习惯,甚至培养出一项体育技能,让学生们终身受益。”区体育局副局长陆前安告诉记者,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并不是取代体育课,而是对体育课内容的一种丰富,利用体锻课或者课余时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正是在这样指导思想下,从2012年下半年试点至今,静安已经有28所中小学引进了击剑、足球、桥牌、健美操等16个“体育专项课程”,占全区中小学的九成,累计参与人次达7万余。整个2013年,区教育局从体教结合资金投入送课程进校园专项经费81余万元。
同时,区体育局为每个学校配送适宜的体育专项课程,以专项课程推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以体育特色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为区少体校输送了一批有项目专长的体育后备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学生、老师和学校都对“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表示欢迎。2013年底,区体育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各校校长对本校体育专项课程满意率达100%,非常满意率达61.54%;71.43%的老师认为通过体育专项课程,学生掌握了一定运动技能。拍手叫好的还有学生的父母,“刚刚一个教练发微信告诉我,家长们集体给他送了一面锦旗,对教练整个暑假对孩子的指导表示感谢。”陆前安说。
购买服务配制度保障
体育课上什么,学生自己选——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最大的瓶颈在于专业师资有限。
据悉,区体育局通过分散招标的形式,选择有资质及有教练资源的社会组织,完成购买课程服务。这些教练来自丛学娣篮球俱乐部、静安区乒乓球和羽毛球协会、上海市武术协会和静安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每一次前往学校的时候,专业教练都会认真编写详细的教案,做好教学计划。
一师附小党支部书记许嘉美介绍说,静安的体育专项课程菜单是在对校长、教师和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汇总信息后拟定的,最后才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挑选可以实施的课程,“这样能真切地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学校也不会因为场地等因素,选择不到合适的课程。”以围棋为例,一师附小二年级的学生在拓展课程中就能接触到“黑白世界”,区少体校的围棋教练每周三都会来到学校给孩子们授课。“专业教练教专业项目,满足了孩子们对于体育课程多样化的需求,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热情,还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师带训的素养和水准。”许嘉美说。
同时,静安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责任、质量把控、课程保障及监督评价等方面都进行明确,界定各方在课程进校园中的职责要求。按照要求,为学生传授体育技能的老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而政府购买服务请来的教练、运动员并不符合此项要求。对此,陆前安以学校聘请击剑教练上课举例,强调“体育教师必须在一旁辅助”。教练的技能加上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给体育专项课程上了“双保险”。
学生对新兴项目感兴趣
头戴防护面罩,手持花剑优雅出击,这就是上外静小的一堂击剑体育课。击剑运动作为静安“一区一品”的重点体育项目,在静教院附校、上外静小、华模中学已成为特色。
目前,在上外静小三年级以上的同学,每星期都有一节击剑课作为拓展课。学校还把世界冠军请进校园,2012年伦敦奥运会花剑个人冠军雷声不仅给同学们进行了专业动作的演示和指导,还与四年级的全市组个人冠军李晓婷过招。上外静小校长周云燕认为,击剑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和反应力,“让世界冠军走进校园,更能激发孩子们对击剑运动的兴趣”。
身处“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静安学子对一些“高大上”的新兴项目充满了好奇。比如在上海起步较晚的冰壶项目,虽然静安各中学并没有组建冰壶队,但对于一些对冰壶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区体育局在周末将大家送往松江大学生体育中心训练。“第一次有将近100个学生报名,我们都吓了一跳,没想到有这么多学生对冰上项目兴趣浓厚。”陆前安介绍说,冰壶、高尔夫、马术、帆船这些“高大上”的新兴项目在静安颇受学生欢迎,体育课不应该只是跑步、跳远、三步上篮“老三样”,这些高雅时尚的项目能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体育文化。
(来源:静安时报)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