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大修后首度开门迎客
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故居、设计大师邬达克的收官之作、作家程乃珊笔下《蓝屋》的原型……
6月14日,坐落于铜仁路333号的“绿房子”在修缮后首次开门迎客,千余位市民慕名而来,一睹“远东第一豪宅”的真容。笔者从“绿房子”的修缮方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了解到,此次修复工作共耗资1700万,用了10万片新绿砖,3万彩砖。然而,因技术原因,曾风靡一时的弹簧地板已无法重现。
图1:修缮一新的“绿房子”全貌(图片来源:新华网)
图2:“绿房子”开放吸引千余名市民参观驻足(图片来源:新民网)
10万片新绿砖重修
因在中日战争中靠经营绿色颜料赚到大钱,从而认为绿色是自己的幸运色,颜料大亨吴同文在1938年委托邬达克建了这栋采用了大量绿色面砖的府邸,也就是老上海人口中的“绿房子”。
当天,不少市民特意在绿砖前留影。不过,他们未必意识到,这些看起来颇有岁月痕迹的绿砖中其实有10万片新砖。为了尽量与原先的墙砖保持一致,这些新砖专门由国家级陶艺大师费时半年研制,呈现出了7种渐变色。
“绿房子绿房子,最出名的就是绿砖。但是大修开始之前,绿砖早就面目全非了。”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梵高珉告诉笔者,由于此前不少酒吧、商家的入驻,“绿房子”东面的绿墙斑斑驳驳,西面绿墙更是布满了洞。历经80多年风吹雨打,几度易主的“绿房子”已满目疮痍。
而在修缮过程中,绿砖的修复工作也充满了艰辛。“我们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砖必须更换,但这种产于上世纪30年代的材料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梵高珉表示,他们仔细研究后发现,绿砖中还混着星星点点的白斑,颜色十分柔和。为了尽量与原先的墙砖保持一致,他们专门请了国家级的陶艺大师费时半年研制,采用宜兴陶土烧制出了有7种渐变色的新绿砖。
在此次的修缮工作中,施工方根据原面砖褪色程度进行了修补,共使用了十多万片绿砖。
弹簧地板传说揭开面纱
上世纪以来,“绿房子”就流传着千百个传说。有关乎吴同文和他姨太太们恩怨情仇的传说、也有建筑本身内部有特殊构造的种种,就连毫无踪迹可寻的“平面设计图纸”也有一个流传已广的说法:吴同文为了使自己的住宅独一无二,买断了邬达克的设计图纸,把它锁进了一个保险箱中。
据梵高珉透露,在修缮前,曾经在绿房子里生活、工作过的人们多次提及到了这个“神秘”的保险箱。人们说,保险箱藏身2楼,但吴同文可以在3楼的卧室中直接开启保险箱,这样的说法令设计院的工程师们眼前一亮,难道屋内是有一套不为人知的机械装备?
随着建筑内附着物的逐步拆除,隐身于二楼北侧书房东北角壁龛后面的保险箱终于“见光”。但是,当老锁匠重启密码打开保险箱门后,才发现里面是用一个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约一人高的保险库,空无一物。如今,该书房进行了风格性的修缮还原,成为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总图工作室。
此外,被标为“多功能厅”的屋子也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这里原本是名噪一时的私家舞厅。当时,各界名流集聚在此,夜夜笙歌。舞厅内,极富弹性的弹簧地板也一度流为传说。“我们通过考证了解到,当时舞厅的弹簧地板用的不是金属弹簧,而是体积很小的扁担木。在扁担木上再铺一层地板,就像按了‘弹簧’一样。”梵高珉称,扁担木具有弹性,也比金属弹簧柔软舒适。然而,因为原材料难以采购,拥有该手艺的工匠也大多上了年纪,弹簧地板的修复工作只得搁置。目前,多功能厅里的地板则是由运动型地板铺设而成。
市民希望延长开放
绿房子开放的消息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前来参观。笔者见到,等候参观的队伍一度从铜仁路北京西路路口排到愚园东路,据工作人员的初步估计,开放前就至少有500余人在等候。考虑到接待能力有限,为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现场在10时左右一度封闭,后采取了限流措施,每批放入30人。
“读过程乃珊的《上海lady》,《蓝屋》,对她描写的这个装饰极其讲究的豪宅十分感兴趣,所以一大早就来了。”市民朱女士告诉笔者,她特意带上了相机,打算好好地看一看玻璃浮雕、地砖图案,但由于观众太多,只得匆匆一瞥,走马观花,留下了不少遗憾。
“绿屋子寄托了上海人的一种怀旧情结,一天根本不够。”部分市民在采访中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延长开放时间,让他们能尽情欣赏深巷中的文化遗产。
(来源:劳动报)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